摘要:在国外的大妈生活奢靡,月租一万七千英镑的豪宅眼睛都不眨一下,甚至还想要购买一个国家,自己担任女王,从而获得外交豁免权,而国内的13万百姓只能拼命还债。
文|撒胡
编辑|撒胡
在全球犯罪史上,有这样一位女骗子,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人畜无害的中国大妈,但实际上却是超高智商的比特币玩家。
这位大妈专门骗那些五十到七十五岁的中老年人,案发后,警方经过盘查,竟发现有四百三十亿元的赃款都被这个人装进口袋,潜逃到了国外。
在国外的大妈生活奢靡,月租一万七千英镑的豪宅眼睛都不眨一下,甚至还想要购买一个国家,自己担任女王,从而获得外交豁免权,而国内的13万百姓只能拼命还债。
大妈的阴谋最终得逞了吗?百姓的血汗钱又该怎么要回?
钱志敏的犯罪计划,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她对数字货币的深刻理解,几乎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技术远见”。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2014年3月,天津蓝天格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刚刚成立,就在那个时候,钱志敏已经指示名义上的法人代表任江涛,悄悄在火币平台开设账户,开始购入比特币。
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为日后的金蝉脱壳埋下的最关键伏笔,她向近十三万名中国投资者,其中大多是五十到七十五岁的中老年人,兜售着“比特币”、“智能养老”等时髦概念。
所谓的理财产品,承诺的年化收益率高达百分之一百甚至三百,辅以“你给格锐三年,格锐给你三世富贵”的洗脑口号,一个经典的庞氏骗局就此成型。
当无数家庭的积蓄,从数十万到数千万元不等,如潮水般涌入蓝天格锐的资金池时,它们并未沉淀下来,而是被迅速转换。
2017年7月,骗局崩盘前夜,当中国警方已然立案,一张天网即将收紧之时,钱志敏启动了她的逃亡计划。
高达四百三十亿元的赃款,被她通过各种渠道疯狂兑换成比特币,最后,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财富被“压缩”进了一台联想笔记本电脑的冷钱包里。
有形的钞票变成了无形的数字代码,一场完美的“一键”逃逸就此上演,为了给承载巨额财富的自己披上“合法”外衣,钱志敏动用赃款,通过中介购买了双重身份。
一本是名为“NANYIN”的缅甸护照,另一本则是花费二十五万美元购得的圣基茨和尼维斯护照,正是凭借这本可以免签进入英国的护照,她得以在2018年2月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通缉令之前,顺利从老挝飞往伦敦。
抵达伦敦后,这笔比特币又摇身一变,成了维持奢靡生活的“燃料”,钱志敏藏身于汉普斯特德地区一套月租高达一万七千英镑的豪宅内,每日躺卧超过二十小时,醒来便是游戏与购物。
而她的助理简雯,一个曾在中国普通工人家庭长大、在英国中餐馆送外卖的单亲妈妈,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开上了价值两万五千英镑的奔驰E级轿车,儿子也进入了每学期学费六千英镑的私立学校,在著名的哈罗德百货,简雯短短三个月就能消费掉超过九万英镑。
甚至,钱志敏在日记中还fantasized(幻想)过购买一个微型国家利伯兰,在那里建寺庙,并被拥立为“女王”,以获得终极的外交豁免权。
被英国发现破绽比特币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神话,在现实世界强大的金融监管体系面前,终究是不堪一击的,当这笔来自东方的神秘数字财富试图在伦敦兑换成顶级实体资产时,它无法解释的来源,便成了无法洗刷的“原罪”。
案件的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当时,她们试图用比特币购买一栋价值两千三百五十万英镑的伦敦豪宅。
这一举动,瞬间触发了英国极其严密的反洗钱审查机制,虚拟货币想要落地,就必须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钱从哪里来?
而负责处理交易的简雯,恰恰是这条洗钱链上最脆弱的一环,英国税务记录显示,她每年合法申报的收入仅有区区五千九百七十九英镑。
这样一个收入水平的人,却要调动一笔足以买下半条街的巨额资金,这其中的荒谬对比,立刻引起了警方的警觉,她成了整个案件的突破口。
2018年10月31日,警方首次突击搜查了简雯的住所,查获了多部电子设备,一个戏剧性的插曲是,当时警方在归还钱志敏的护照后,这位主犯一度趁机逃离,暂时脱身,然而,数字世界没有秘密,被扣下的设备成了无法销毁的铁证。
伦敦警方耗费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数字取证战,他们最终成功破解了那个存有惊天财富的数字钱包密码,当屏幕上显示出超过六万一千枚比特币的余额时,所有人都被震惊了,区块链那不可磨灭的账本特性,让这笔巨额赃款无所遁形。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笔资产的庞大规模,最终杀死了它自己的“隐秘性”,它创下了英国历史上收缴加密货币的最高记录,也因此获得了空前的调查力度和全球关注,可以说,是比特币的“巨大”本身,让其背后主人的“完美犯罪”计划彻底败露。
钱志敏认罪钱志敏在今年四月于伦敦机场被捕,并在当地时间九月二十九日承认了“获取”和“持有、转让犯罪财产”的罪名,她的律师辩称,此举是为了“安抚”自2017年以来苦苦等待赔偿的投资者。
然而,认罪远非故事的结局,这六万一千枚比特币的最终归属,成了一道考验中英两国司法协作的终极考题。
最核心的障碍,来自英国2002年颁布的《犯罪收益法》(POCA),根据该法案,受害者必须向英国法庭主动发起民事索赔,并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被骗的资金与警方扣押的比特币之间存在直接的、可追溯的联系,这对那些连智能手机都用不熟练的中国中老年受害者而言,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就引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潜在结局:如果中国的受害者群体无法成功主张自己的权利,这笔源自他们血汗钱的巨额财富,将有可能被依法瓜分,一半归执行任务的英国警方,另一半则上缴英国内政部。
这意味着,一笔来自中国的诈骗赃款,最终可能合法地流入英国国库,形成一种道义上的“二次掠夺”。
当然,案件也促成了一丝合作的曙光,为了推进庭审,中国办案警官不远万里亲赴伦敦作证,多名中国受害者也在天津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向法庭陈述了自己的遭遇。
据说,正是面对屏幕上那些被她改变了一生的同胞的面孔,钱志敏的心理防线才最终崩溃,选择了认罪,这种罕见的司法合作模式,既是进步,也反衬出两国在常态化司法合作机制上的缺失。
如今,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道巨大的现实鸿沟,一边是律师口中“比特币增值足以覆盖所有损失”的乐观表态。
另一边,是无数受害者家庭血本无归,仅靠国内警方追回的少量款项勉强度日的残酷现实,增值的财富看得见,却隔着复杂的法律与国际政治壁垒,摸不着。
从最初赋能犯罪的“完美工具”,到后来留下无法磨灭的“数字铁证”,再到如今演变为一道复杂的“跨国司法难题”,这六万一千枚比特币的奇幻漂流,完整地展示了加密货币在这个时代的双面性。
钱志敏和简雯的审判只是一个开始,这笔天文数字般的数字资产的最终裁决,将为全世界处理类似的跨国加密犯罪案件,提供一个极其重要的判例。
它拷问着全球的司法体系:当资产可以在一瞬间跨越国界,而正义的追索却步履维艰、充满壁垒时,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了?此案的最终结局,将是对数字时代全球司法协作能力的一次关键检验。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赫薰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