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将逐渐停止心脏支架手术,做完人就废了?讲出实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13:36 2

摘要:傍晚的小区花园里,62岁的李大爷一脸忧虑。“听说以后医院要停止做心脏支架了?”这几天,身边不少朋友议论着一个热议话题。李大爷的老友刚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但恢复后却宁可呆家里,也不敢多活动。

傍晚的小区花园里,62岁的李大爷一脸忧虑。“听说以后医院要停止做心脏支架了?”这几天,身边不少朋友议论着一个热议话题。李大爷的老友刚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但恢复后却宁可呆家里,也不敢多活动。

微信群和朋友圈也刷出各种耸人听闻的信息,“支架手术一做人就废了”,甚至有人说,“以后国内要逐渐不用心脏支架,这手术会被淘汰”。

支架真的“不安全”吗?做完是否“人就废了”?国内真的会逐步停止支架手术?这个问题悬着李大爷的心,也困扰着无数中老年人和家属。

支架,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定时炸弹”?哪类人真的需要?做完以后又该怎么调养?

医学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是针对冠心病患者最常用、最有效的救命手段之一。

尤其是当发现冠脉严重狭窄(如心肌梗死等危急情况时),支架能够迅速恢复供血,显著降低猝死风险。根据《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注册年报》数据,2022年我国年均支架手术量超过84万例,成功率高达98.5%。

为什么会出现“国内逐步停止支架手术”的说法?其实,这源于近期政策和医学理念的变化。国家对医疗行为的规范加强,而医学界越来越重视“精准适应症”和“个性化治疗”。

也就是说,支架不是被淘汰,而是被“用得越来越谨慎”。对于部分非急性、低危冠心病患者,医生可能更鼓励“药物+生活干预”为主,不再像过去那样“大多数冠心病上来就放支架”。

权威医学指南明确:如果患者出现了明确的心绞痛、活动耐力降低等症状,或冠脉阻塞程度达到一定标准,支架依然是“不可替代的黄金救命手段”。说“支架被淘汰、不安全、做完就废了”,根本无据。

网络流言称:“做完支架手术,活动受限、药物副作用、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这是真的吗?让我们还原本相。

事实上,科学随访和多中心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患者(90%以上)在规范随访和药物管理下,其活动能力、生活质量都会大幅提高,死亡率、心梗发生率明显下降。北京协和医院2019-2022年随访数据显示,合并高危因素的支架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2%,远低于未干预患者。

误区之一在于,一些老年人装完支架“格外小心”——走路不敢快,家务不敢做,生怕“支架脱、堵、移”。其实,正规支架术康复后一月内适量活动,有序锻炼,有助于血管再通和心脏功能提升。

美国心脏协会(AHA)临床指南建议:支架术后一月可逐步恢复每日步行、慢骑车、游泳等体力活动。绝大部分患者能恢复日常生活,回归工作和社交。

一些关于“支架后依赖药物、容易中风、肾衰竭”的传言,更是与事实不符。支架术后确实需要规律服药(如抗血小板药物),但规范管理下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低于3%。而“人就废了”更无根据。相反,坚持健康生活的人,往往术后越来越好,很多“再也跑不了步”的传言,往往是未重视二次预防的后果。

尤其要格外注意:大约10-12%患者在术后首年可能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如果能规范服药、规律复查,把比例降至2-4%。忽略术后管理,才是复发和“人就废了”最重要的隐患!

面对琳琅满目的治疗选择,与其被“会不会废”的流言吓住,更要掌握科学养护方法。

支架是救命措施,不可滥用也不能轻视

并非所有冠心病都需要支架,把握适应症——急性心梗、严重狭窄、症状明显时果断干预。平时冠心病,建议在专业心内科评估后决策,“一刀切”极易带来错误认知和焦虑。

术后规范管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术后必须坚持服药,定期心电图、超声、血液检查。抗血小板药(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应用12个月,能将血管再堵风险降至4%以下。同时,强化低脂饮食、适量运动、心理调适,遵医嘱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反而利于康复。别等到有症状才去复查。

谣言止于科学,后续养护决定长期效果

“支架能废人”的谣言,往往忽略了康复与生活方式的巨大作用。一项涵盖5000多例中国支架患者的多中心数据显示,未规范随访、生活放松警惕者,术后3年内并发症发生率高出规范组近3倍。真正让人状态大不如前的,恰恰是忽视健康管理的无知,而不是支架本身。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注册年报》2022

《冠心病支架术后抗血小板双联治疗优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北京协和医院2019-2022年度冠心病介入手术随访报告》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PCI临床管理指南

来源:健康语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