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会无缘无故得咽炎,耳鼻喉科主任说出了真相:背后有5个原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4-10-10 08:00 2

摘要:咽炎这位“老朋友”,总是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刻,悄然造访。你以为它只是天气干燥时的小插曲,或是一杯冷饮带来的小后果,可耳鼻喉科主任却告诉我们:咽炎从不无缘无故。它的出现,如同钟表的指针,精准地指向生活中的某些“暗角”。

咽炎这位“老朋友”,总是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刻,悄然造访。你以为它只是天气干燥时的小插曲,或是一杯冷饮带来的小后果,可耳鼻喉科主任却告诉我们:咽炎从不无缘无故。它的出现,如同钟表的指针,精准地指向生活中的某些“暗角”。 咽部就像人体的哨岗,是呼吸道的前哨站。它不愿诉苦,却总被忽视。咳嗽、异物感、干痒、疼痛,一旦出现,咽炎的信号已清晰可见。 多数人却将它当成“感冒的一部分”,草率应付,忽略了背后的警告。其实,咽炎的出现,是身体在用低语提醒:生活方式出了差错。 咽炎主要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咽炎多为病毒或细菌引起,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慢性咽炎则如影随形,久治不愈,常常反复发作。 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数据显示,慢性咽炎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可高达30%以上,而这背后,藏着五个被忽略的“罪魁祸首”。 第一位“幕后推手”是空气污染。它像一层无形的灰纱,日复一日地刺激着呼吸道黏膜。城市中的PM2.5、汽车尾气、工厂烟尘,就像细小的砂砾,反复磨损咽部的防线。 长期吸入有害颗粒物,会导致咽黏膜充血、水肿,诱发慢性炎症。研究提示,空气中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³,咽部不适的发生率就上升8%。 第二个原因藏在我们的胃里。胃食管反流,这个听起来与喉咙毫不相关的词,却是慢性咽炎的“隐性杀手”。当胃酸悄悄倒流至咽喉,它就像一把无形的火,反复灼烧咽部组织。 久而久之,黏膜受损,难以修复,炎症便如影随形。尤其是夜间平躺时,胃酸反流更易发生,很多人早上起床第一口吐出的痰,就是胃酸“夜游”的证据。 第三个因素,是口腔卫生的疏忽。咽部和口腔关系密切,口腔细菌就像邻居家的小孩,时不时“串门”捣乱。牙龈炎、龋齿、口腔溃疡等问题,若长期存在,将为细菌在咽部“筑巢”提供温床。 一项覆盖1200人的调查研究发现,慢性咽炎患者中,超过60%伴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问题,口腔与咽炎的关系,不言自明。 第四个原因,更加隐蔽,那就是过度用嗓。教师、导游、销售、广播人员……这些职业,被称为“嗓音劳动者”。他们的声带和咽部,如同老旧的乐器,被反复拉扯,失去弹性。 咽部黏膜在反复振动中受损,导致慢性充血、水肿,最终演变成慢性咽炎。而嗓音疲劳后继续用嗓,无异于“雪上加霜”。 第五个诱因,是心理压力与作息紊乱的联合作祟。情绪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唾液分泌减少,咽部干燥,局部免疫力下降。长期熬夜、生活节奏紊乱,打乱了身体的自我修复节律。 研究显示,睡眠质量低下的人群,咽炎的发生风险提高约2.5倍。咽部的“情绪感知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敏感,它能感知你的压力、你的疲惫,甚至你的焦虑。 慢性咽炎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发出的信号。咽炎是身体的“报警器”,它不会空穴来风,而是生活方式的“回音”。 我曾在实际接诊中遇到一位50多岁的男性,反复咽炎多年,始终当作小毛病处理,结果最终查出是胃食管反流导致的“咽喉反流综合征”。调整饮食、改善睡眠、规范药物治疗后,症状才逐渐缓解。这一点,值得所有中老年人警醒。 有些人总以为咽炎是“说太多话”惹的祸,其实,饮食也在“添油加醋”。辛辣、油炸、腌制食品,会刺激咽黏膜,加重局部充血。 尤其是中老年人,黏膜功能本就退化,对刺激的耐受力下降,若再三餐不定时、爱吃夜宵,咽炎自然难以避开。咽部黏膜如同老朋友,最怕我们情绪反复、饮食无节、作息无度。 有些患者在发作时习惯自行购买含有抗生素的药物使用,如阿莫西林、头孢类,但多数慢性咽炎并非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引发耐药问题。 针对慢性咽炎的治疗,应以清除诱因、改善环境、保护咽黏膜为主,而非一味依赖药物。 药物选择上,医生常推荐使用对症的含漱剂如复方硼砂溶液或复方氯己定溶液,可减轻局部不适,辅助治疗。同时,针对胃食管反流所致者,会合并使用如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但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 慢性咽炎患者切忌过度清嗓,这种行为会进一步摩擦声带与咽部,引起二次伤害。正确做法是小口饮水、轻咳或用温盐水含漱来缓解异物感和干痒。 很多人问:慢性咽炎能彻底治愈吗?这就像问一株被虫咬过的树能否恢复如初——答案是,靠天,也靠人。若能从源头改善生活方式,调整作息,避免刺激,配合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实现症状缓解甚至长期不复发。 咽炎不是“感冒的尾巴”,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反映。它不喧哗,却真实存在。它用干咳、异物感、咽干等方式,提醒我们反思饮食、作息、情绪与环境的每一个细节。 身体从不会说谎,每一次咽部不适,都是它在低声细语。你若忽视,它便放大声音;你若聆听,它便渐渐安静。中老年人更需警惕咽炎的反复,它可能是胃酸、污染、情绪、职业压力的综合写照。 健康从不靠“硬抗”,而是靠理解与关照。咽炎虽小,却是身体发出的信号灯,闪烁着“请调整”的红色预警。我们不能只在咽部疼痛时才想起它的存在,而应在每一次咳嗽前,便开始守护。 拒绝咽炎反复的关键,不在药柜,而在生活的细节里。不熬夜、不暴饮暴食、不滥用嗓音,才是对咽部最温柔的保护。不要等咽炎来敲门,才开始后悔曾经的粗心。咽部虽小,但它承载着我们对生活质量的每一份期待。 身体每个角落的异样,都是内在秩序的倾斜。咽炎之所以缠人,是因为我们未曾真正“听懂”它的语言。而当我们学会倾听、调整、修复,它终将退场,悄无声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1]朱永锋,张广宇. 慢性咽炎的流行病学现状与防治策略探讨[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4, 59(3): 213-217.[2]郭立新,张宏伟. 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咽炎的诊治进展[J]. 中国实用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3, 39(6): 481-484.[3]李志刚,王晓燕. 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25, 45(4): 97-103.

来源:朔州日报健康前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