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科毕业生收入大多排在末流,考研名师张雪峰曾在直播中提到,所有文科专业本质上都属于服务类,这番话更是让不少文科生陷入自我怀疑。
2024年,某招聘软件发布的就业报告清晰显示,理工科学科毕业生收入稳居所有学科前列,在收入排名前50的专业中,工程学科毕业生占了41个。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科毕业生收入大多排在末流,考研名师张雪峰曾在直播中提到,所有文科专业本质上都属于服务类,这番话更是让不少文科生陷入自我怀疑。
文科真的要退出舞台了吗,那些选择文科的学生,未来又该走向何方?
要理解文科当下的处境,首先要看到这场席卷全球的专业调整浪潮,在中国,2023年全国本科专业点撤销量达到1670个,调整力度创下近年新高,而文科正是被撤销的重灾区。
广告、英语、汉语、电子商务等曾经热门的文科专业,纷纷出现在裁撤名单中,这些专业曾是许多家长眼中好就业,易上手的选择,如今却面临生存危机。
不止中国,欧美日韩的文科专业同样在经历寒冬,美国顶尖名校哈佛大学,一口气裁撤了30多门文科课程,涉及哲学、历史等传统人文学科。
英国部分大学直接宣布关闭人文科学学院,将教育资源向理工科倾斜,韩国也有两所大学明确裁撤文科相关专业,转向更贴合产业需求的技术类学科。
这种全球性的调整并非偶然,随着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激增,而部分文科专业因与市场需求脱节,逐渐失去竞争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文科专业都在消亡,而是一场对文科教育的重新筛选,那些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培养目标模糊的专业,正在被市场淘汰。
文科的收缩与理工科的崛起,本质上是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家层面来看,2018年至2023年的6年间,中国高校新增专业中,排名前十的几乎全是理工科专业,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
这种调整背后,是国家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只有培养足够多的理工科人才,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
经费支持的差异更能说明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过去两年间,经费预算暴增35%,规模已接近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老牌理工科院校,经费预算也一路攀升至百亿级别。
充足的经费能为理工科提供更好的实验设备、科研平台和师资力量,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吸引优质生源。
从市场需求来看,理工科人才的不可替代性远高于部分文科人才,在企业招聘中,一名掌握核心技术的工程师,能直接为公司创造产品价值,且培养周期长、替代成本高。
而一些文科岗位,如基础文案行政助理等,由于门槛较低很容易被新人替代,薪资自然难提升,这种差异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倾向于选择理工科,形成报考热-就业好-更报考的连锁反应。
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对理工科的重视,并不等同于对文科的否定,文科中的法律、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专业,依然与社会运转息息相关。
没有法律人才市场经济难以规范,没有新闻工作者,信息传播难以有序,没有公共管理人才,社会服务难以落地,真正被市场冷落的,是那些既无专业深度、又无应用场景的泛文科专业。
面对文科的困境,很多人会问:文科生真的没未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事物发展到极致往往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文科的困境中,恰恰隐藏着新的机遇,关键在于能否从数量红利转向质量优势。
部分文科领域仍具备强不可替代性,法律行业就是典型例子,一名优秀的律师需要掌握复杂的法律条文、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实务经验,这些能力需要长期积累,无法被轻易替代。
公务员体系中,从事政策研究、公文写作的岗位,也需要深厚的文科素养,这些岗位稳定性高、社会价值大,始终是文科人才的重要去向。
而且文科资源正在向头部高校集中,在文科领域,学校品牌的影响力远大于理工科,同样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远超普通院校毕业生。
这是因为头部高校的文科教育,不仅注重理论知识,更能提供优质的实习资源、学术平台和人脉网络,帮助学生形成差异化优势。
最后文科在提升个人认知上的价值,是理工科无法替代的,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专业,能帮助人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把握人性的本质,这种认知能力是长期竞争力的核心。
从古至今,精英阶层都注重文科学习,通过历史借鉴经验,通过哲学思考方向,通过社会学理解社会,这些能力能让人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更理性的选择,无论是创业、管理还是个人生活,都能受益终身。
回到最初的问题:学文还是学理,其实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最好的选择,永远是适合自己的选择。
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物理充满兴趣,擅长逻辑推理和动手实验,那么理工科可能是更合适的方向,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持续深耕,更容易取得成就。
如果一个学生擅长文字表达、喜欢观察社会、对人性和文化有浓厚兴趣,那么文科同样能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选择有深度、有应用场景的专业,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专业选择不是一场零和博弈,不是理工科好就所有人都要学理工,也不是文科难就所有人都要避开。
真正理性的选择,是结合自身的兴趣、天赋和职业规划,找到能发挥自己优势的领域,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只要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这场全球文科洗牌,本质上是教育体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调整,它淘汰的不是文科本身,而是落后的文科教育模式。
对于学生而言,与其纠结文科有没有未来,不如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有未来的文科生,提升专业能力、积累实务经验、打造个人优势,这才是应对行业变化的根本之道,毕竟,真正决定未来的,从来不是专业类别,而是个人实力。
来源:锐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