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来之不易” 临汾市第一中心学校六年级学生农耕实践活动纪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7 16:22 2

摘要:耕读传家久,劳动育人长。临汾市第一中心学校六年级的孩子们,在甘亭研学基地的田野间,开启了一场与土地对话、与劳动相拥的成长之旅,让课本里的“农耕文明”“粮食来之不易”从文字变成可触摸、可实践的体验。

耕读传家久,劳动育人长。临汾市第一中心学校六年级的孩子们,在甘亭研学基地的田野间,开启了一场与土地对话、与劳动相拥的成长之旅,让课本里的“农耕文明”“粮食来之不易”从文字变成可触摸、可实践的体验。

晨光微熹时,六年级孩子们已整装待发。7:50的集合哨声一响,雀跃的身影便朝着甘亭研学基地奔去——那里,古老农耕工具静静等候,下一片田野的小麦,正盼着与少年们一同扎根。

初识作物,解锁田野“植物课”

“这是犁,劳动人民靠它翻松土地;那是耙,能把土块耙碎整平……”在科学老师的讲解中,木犁的纹理、铁耙的重量,成了孩子们触摸历史的“教科书”。当指尖触碰到这些带着泥土温度的工具,“农耕”不再是遥远的词汇,而是先辈们沉甸甸的智慧传承。

孩子们围在作物区,听生物老师一一辨认:叶片厚实的是白菜苗,藤蔓初显的是红薯苗,秆儿挺拔的是高粱,带着特殊香气的是香菜苗与芹菜,还有刚挂果的南瓜与辣椒。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交流,田野成了最生动的自然课堂。藤蔓搭成的“自然课堂”下,老师的讲解让植物的秘密破土而出——原来知识不止在课本里,更在泥土与枝叶的呼吸里。

亲手采摘,收获田间之“甜”

走进蔬菜采摘区,贴地生长的茄子格外诱人。孩子们戴好手套,蹲下身拨开宽大的茄叶,扶住修长的茄条,顺着果柄轻轻一掰——“成功啦!这个长条茄子藏在叶子下面,像根小棒槌!”摘到第一个茄子的孩子兴奋地举起“战利品”,引得同伴围过来围观。不一会儿,地上就堆满了茄子。孩子们虽然指尖上沾着泥土,心里却满是收获的喜悦,也读懂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来之不易。

手套沾着泥土,袋子装满收获——在甘亭的田野里,亲手摘下的每一根蔬菜,都是自然写给童年的“惊喜信”。

比课本更生动的“作物课”:当葫芦的重量落在掌心,才懂土地孕育的神奇,这是农耕实践里最鲜活的“知识点”。

把南瓜扛成“战利品”,把笑容种进田野——今天的小小农夫,用汗水兑换了最沉甸的快乐。

桶里装着共同采摘的蔬菜,手上沾着彼此扶持的温度——田野里的“协作课”,让每一份收获都更沉甸甸。

深耕播种,体验小麦“成长记”

最让人期待的“种麦环节”来了!田野被划分成多个“责任田”,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轮番解锁农耕技能:

先是握着犁柄用力向前,感受犁地翻土的厚重力量,有人累得额头冒汗,却仍咬着牙坚持,脸上带着不服输的劲儿;

接着体验耙地,几个孩子配合着推车,有些同学兴奋地蹲在耙子上,借着重量把土块碾得更碎,蹲在地上检查的孩子眉头微蹙,仔细扒拉着土块,生怕漏过没耙碎的部分;

麻绳勒紧掌心,泥土在身下翻涌,这不是游戏,是把“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课本拉进真实的土地里。

最后轮到播种,同学们按小组轮流上前,双手紧紧攥住耧车的木柄,身体微微前倾,使出浑身力气往前推。木柄被攥得发白,大家脚步跟着耧车轱辘的 “咯吱” 声慢慢前移。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滴,砸在脚边的泥土上。原来握笔的手,握起农具才知不易;原来课本里“粒粒皆辛苦”的字,要亲手把种子送进土里,才真的懂了它的重量。

当双手握住古老犁具的木柄,才懂“耕”字里藏着多少合力的力量——田野是课堂,泥土是教材,我们在协作里读懂农耕的密码。

秸秆还田,见证土地 “循环密码”

同学们正为播种成就感雀跃时,远处秸秆还田机的轰鸣声吸引了他们。大家围到田埂边,看着机器切碎玉米秸秆、将碎料埋入松土,原本散落的秸秆瞬间 “消失”。

导师解释这是秸秆还田,能够让土壤松软,助力下季作物生长。同学们蹲在田边,仔细看着土壤里露出的碎秸秆,还有人拿出笔记本,认真记下 “秸秆还田 = 土壤营养餐”,生怕错过这个有趣的知识点。阳光下,还田机继续在田野间作业,而他们眼中,也多了对 “土地循环” 的全新认知,更明白了农耕背后藏着的生态智慧。

满载而归,把农耕记忆带回家

夕阳把树影揉进柏油路的车辙,大家带着满袋蔬菜与一身泥土香踏上归途。这一路,风里还飘着田野的气息,“耕耘”的种子,已在心底悄悄发了芽。

这场农耕之旅,不止让同学们认识了作物、学会了劳作,更让他们在亲手实践中懂得了珍惜、理解了责任。当“童手”触碰土地,播下的不仅是麦种,更是对劳动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愿这颗“农耕”的种子,在少年心中慢慢发芽,长成未来生活里的蓬勃力量!

来源:服务临汾经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