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手套!戴手套!浙江男子8天离世,死亡率近100%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16:00 1

摘要:浙江,一个普通的秋日,一位男子因为右手被划破了小口子,没当回事,没清洗、没包扎,更别说戴手套了。结果短短8天,他就死了。病名两个字——破伤风。

浙江,一个普通的秋日,一位男子因为右手被划破了小口子,没当回事,没清洗、没包扎,更别说戴手套了。结果短短8天,他就死了。病名两个字——破伤风

这不是电影,也不是罕见病例。现实中,像他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而这背后的关键问题,往往是被我们忽视的小细节。尤其是手部受伤后的“无感”处理,常常正是致命的开端。

很多人对“破伤风”这个词印象还停留在军队、战场或者旧社会。好像是早就被疫苗“打下去”的病。但这种病至今仍然活跃在我们身边,而且死亡率惊人。

破伤风是由一种叫破伤风梭菌的家伙引起的。它不怕干、不怕冷,最喜欢躲在泥土、铁锈、灰尘里。它们一旦钻进人体,特别是伤口深而脏、又不容易排出脓液的那种,就开始释放毒素,攻击人类的神经系统。

一旦中招,哪怕抢救得再及时,也很难扭转局势。临床数据显示,重症破伤风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尤其是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几乎没有翻身机会。

是的,真能。

很多病例里,病人最初的伤口都很小。划了一下、扎了一下,连血都没流几滴。结果几天后开始牙关紧闭,说不出话,连喝水都困难。接着全身肌肉抽搐,最后呼吸瘫痪,死于“憋气”

听起来像恐怖片,但这正是破伤风最典型的表现。毒素优先攻击控制肌肉的神经,病人像是“被锁住”一样。哪怕意识清醒,也无法张嘴、呼吸,痛苦程度难以想象。

这病没有特效药。只能靠早期打破伤风抗毒素、清创、支持治疗,拼的是速度和运气。

戴手套,不只是为了干活时手上别沾油、别磨破皮。医学上,它是一道最基础的屏障。在所有高风险行业,医生、护士、建筑工、清洁工,手套都是标准配置。

手部是我们接触外界最多的部位。哪怕只是搬砖、剪树枝、修电器,稍有不慎划伤,就有可能让细菌有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农村、厂房、施工现场,泥土、铁屑、粪便里几乎都有破伤风梭菌的踪影。

戴手套,尤其是厚实、防穿刺的那种,可以为皮肤挡下绝大多数伤害。而一旦皮肤完整,细菌就很难进入体内作乱

破伤风的发生,除了细菌本身,还和人体的免疫力、伤口深度、处理方式密切相关。有些人年少时打过疫苗,体内还有抗体;有些人小时候根本没注射,或者几十年没加强过了。

医生在急诊时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打过破伤风疫苗吗?”结果很多人根本答不上来。尤其是40岁以上的群体,疫苗接种记录早就查无所踪,这在临床上是个大麻烦。

很多人受伤后图省事,用水冲一冲、贴个创可贴就完事,不去打针、不去消毒,甚至不戴手套继续干活。等到出现症状,已经太晚了。

破伤风疫苗并不是打一针就能保一辈子。它的保护效力大概维持10年左右,之后如果有受伤风险,比如割伤、烧伤、动物咬伤,医生都会建议补一针。

很多人误以为小时候打过一次就安全了,其实那只是基础免疫。没有后续加强,体内抗体会慢慢减少,防御力基本归零

打疫苗其实是最简单、最便宜的预防措施。比起重症时动辄十几万的ICU费用,打一针几十块的破伤风疫苗简直像是买保险。不打,才是真的冒险。

急诊室里,最怕的不是大出血,而是那种“悄无声息”的病。病人过来时还能说笑,几个小时后就开始不能动、不能说、不能呼吸。医生看着他痛苦地抽搐,却无能为力。

而每一次复盘,几乎都能追溯到一个小细节:没戴手套。或者戴了不合适的,破了还继续用,或者受伤后没当回事。

很多人觉得戴手套麻烦、热、不灵活。但真到了生死一线,你才会明白,这点麻烦换来的可能是一条命

破伤风不是只属于农村、老人的病。它和地域、年龄、职业无关。只要你有皮肤破口,又接触到污染环境,就有风险。

而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模糊印象,觉得“这病早灭绝了吧?”但现实是,每年仍有大量病例,只是被媒体报道的少。

教育、宣传、基层医生培训,疫苗普及,都是防控的关键。而最简单、最直接的预防方式——戴手套,却常常被忽略。

哪怕你不是医生,不是工人,只是做家务、种花、修自行车,也请记得:手套不是多此一举,它可能是你和死亡之间,唯一的缓冲。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俊峰,王春华.破伤风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防治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3):425-428.

[2]刘志刚.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诊治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4):56-58.

[3]张伟,陈立峰.急诊科破伤风高危患者的识别与处理建议[J].实用急诊医学杂志,2020,18(6):789-792.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