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秋收后,地里就光秃秃荒着,现在种上百合,不仅土地不‘睡觉’,我们在家门口干活每天还能挣150块钱!”10月中旬,在太湖县百里镇南斗村的百合种植基地里,村民王启松正和20多位乡亲一起给百合做保温土层,脸上满是笑意。这片曾让种粮户曹道畅惋惜的冬闲田,如今在特
“以前秋收后,地里就光秃秃荒着,现在种上百合,不仅土地不‘睡觉’,我们在家门口干活每天还能挣150块钱!”10月中旬,在太湖县百里镇南斗村的百合种植基地里,村民王启松正和20多位乡亲一起给百合做保温土层,脸上满是笑意。这片曾让种粮户曹道畅惋惜的冬闲田,如今在特色种植的带动下,成了盘活土地资源、带动农户增收的“黄金地”。
今年50岁的张老板,流转经营耕地1000余亩,多年来以种植水稻为主。“每年9月末秋收结束,近千亩土地就进入‘冬闲期’,一直要等到次年3月才会播种,大半年时间土地利用率低,心里总觉得不划算。”他说,去年他在外地考察时,发现食用百合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稳定,且种植周期与粮食作物错峰,正好能利用冬闲田种植,这让他看到了盘活闲置土地的新方向。
今年秋收一结束,他就立刻行动,筛选出500亩连片、土壤肥沃的闲置耕地,投入资金引进优质百合种,打造特色种植基地。“光盘活土地还不够,得让乡亲们也能跟着受益。”他通过发布招工信息,优先聘用村周边的留守妇女、返乡农民工和脱贫户,岗位涵盖土地翻耕、种球处理、田间管护等,目前已有50余名村民长期在基地务工。
“我家4亩地都流转给了张老板,以前冬天没事干就在家待着,现在每天来干活,能挣3000来块钱,比出去打工还方便。”村民王金红说,她家离基地近,早上骑电动车5分钟就能到,中午还能回家给老人孩子做饭,工作家庭两不耽误。为了让村民们尽快掌握种植技术,张老板还专门聘请了种植专家,现场“手把手”教学,从种球消毒、间距控制到覆土厚度,每一个环节都细致指导。
“百合种球要斜放45度,这样根系能更好地吸收养分,覆土不能超过5厘米,不然会影响发芽。”专家李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村民们学得认真,不到一天就全部掌握了关键种植技术。
如今,走进南斗村的百合种植基地,连片的耕地里整齐排列着种植沟,刚栽下的百合种球在土层下孕育着生机,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一派热闹的劳作景象。“目前我们即将完成了500亩百合的种植,预计明年6月就能采收,按照亩产2000斤计算,不仅能让闲置土地产生效益,还能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张老板笑着说,要是今年效益好,明年计划再扩大300亩种植面积,让更多闲置土地“活”起来,让更多乡亲的腰包鼓起来。
“盘活闲置土地发展特色种植,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南斗村总支书记表示,接下来村里将继续整合闲置土地资源,为种植户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更多大户发展特色产业,让“冬闲田”变成“增收田”,让特色种植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刘虎)
来源:村姑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