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五运会还有24天就要开幕,“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魅力新广州”氛围愈加浓厚。“冲冲冲,看我气势如虹”,从校园操场的锻炼到社区广场的共舞,市民群众坚持运动,以健康的体魄迎接全运会的到来。
青少年在足球场上激烈抢球 黄冬/摄
青年观点
主办:广青融媒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
策划:符国章 丛光辉
执行:郑巧蓉 陈天旭
编者按:十五运会还有24天就要开幕,“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魅力新广州”氛围愈加浓厚。“冲冲冲,看我气势如虹”,从校园操场的锻炼到社区广场的共舞,市民群众坚持运动,以健康的体魄迎接全运会的到来。
大学生从青年视角出发,以强身健体的实践为笔,以活力四射的激情为墨,勾勒当代青年如何以运动为纽带,用行动诠释“全民全城迎全运”的内涵。
指导老师:华南师范大学 喻仁贵 罗诗婷 广东财经大学 张明羽
乘全运之风,让运动融入青春日常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魅力新广州”,十五运会的标语在羊城街头巷尾传递着热血与活力,这场即将到来的体育盛会,不仅点燃了全民运动的热情,更让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时代语境下愈发凸显。
于大学生而言,运动从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项”,而是滋养青春的“必需品”。在五育并举的教育导向下,体育早已超越“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范畴。课后来上一场羽毛球赛,能够释放专业课积累的压力;清晨半小时的操场慢跑,可以唤醒一天的精神活力;睡前简单的拉伸舒展,就能缓解久坐带来的疲惫。当运动成为日常,不仅身体素质得到提升,更能让人以更饱满的精神、更清晰的思维应对学业挑战,唤醒青春应有的蓬勃朝气。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跳出“打卡式督促”的误区,让运动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奔赴的热爱。学校不妨以十五运会为契机,推出更多贴近学生兴趣的赛事——无论是班级间的羽毛球联赛,还是校园迷你马拉松,或是趣味运动会,都能让更多人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当运动不再是“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生活片段,校园才能真正浸润在“激情、活力、魅力”的体育氛围中,让青春因运动更精彩。
华南师范大学 叶静雯
让运动化作青春态度
在大学图书馆的灯光下,无数青春正被绩点和焦虑无声地侵蚀着。我们赞美运动,却不得不承认——对当代年轻人而言,自由地奔跑,已成为一种奢侈的抵抗。
当“体测800米”成为毕业的门槛,当“体育打卡”沦为学分的附属,运动的本质正在异化。它本应是灵魂的喘息,却被迫戴上功利的枷锁。运动的魅力,在于它拥有让人心无旁骛的纯净力量。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曾深陷于学业成绩与未来的焦虑循环,直到在奔跑中找回呼吸的节奏。运动不仅是肌肉的舒展,更是心灵的治愈良方。
所幸,年轻人正在裂缝中求取主动,让运动从“活”起来到“火”起来。“荧光夜跑”活动,每逢周末便点亮校园,数百名学生戴着LED手环,在夜色中勾勒出流动的星河;“宿舍健身挑战赛”,让俯卧撑、平板支撑成为宿舍里的社交新话题。青年将运动变成一种态度,这不是机械地“抄作业”,而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应。
全运盛会的鼓点愈发激昂,这不仅是城市的狂欢,更是青春力量的宣言。我们系紧鞋带,在汗水中激活生命潜能,在跳跃间触摸青春的高度。当运动褪去功利色彩,变成年轻人的“社交货币”与情绪出口,坚持便成了最自然的选择。在每一次起跳、每一次冲刺的瞬间,我们正共同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年叙事。
华南师范大学 周月鹏
为青春赋能,为全运添彩
十五运会临近,“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正从口号化为全民行动。街头巷尾跃动的身影,日益浓厚的健身氛围,无不彰显着坚持体育锻炼之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人健康的“选择题”,更是关乎全民素养、城市活力乃至国家精神的“必答题”。
于大学生而言,坚持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尤为迫切。学业压力之下,运动是释放身心、保持精力的阀门;数字时代下,运动亦是帮助青年挣脱“宅”生活、拥抱真实互动的重要纽带。规律锻炼对大学生带来的改变是深刻且多维的:运动强健体魄,为未来的奋斗储备“身体资本”;运动锤炼意志,每一次坚持都是对毅力与恒心的打磨;运动提振精神面貌,增强自信,促进人际交往,实现身心的协同发展。
要让体育锻炼在校园蔚然成风,体育文化建设是关键。期待高校丰富体育课程与社团活动,引入新兴项目,激发学生兴趣;完善并开放场馆设施,延长服务时间,降低锻炼门槛;建立激励机制,并将体育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评价体系。
让我们响应全运会的号召,在奔跑与跳跃中,以更强健的体魄、更昂扬的姿态,共同迎接一个更加精彩的全运盛会,为民族未来的强健打下坚实基础。
华南师范大学 曾琳
这门青春“必修课”正当时
十五运会临近,一股蓬勃的体育热潮正浸润着整个大湾区,从运动场馆中愈发活跃的身影,到校园跑道上日渐密集的奔跑脚步,再到社区广场上越来越多使用健身器材的人群,市民群众选择用运动热情迎接这一盛会,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全民运动也从一句口号,内化为更多人追求健康生活的生动实践。
当绩点、科研与职业规划交织形成大学生活的压力网,运动便成为了我最好的“解压神器”。无论是跑道上的挥汗如雨、排球场中的奋力一击、还是说走就走的环校骑行,都是我释放焦虑、清空负累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是生理上的能量代谢,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重建,教会我在坚持中打磨韧性,也为我抵御压力提供坚实盾牌。可以说,运动是我大学生活中认真研习的“必修课”。
要让这门“必修课”真正在校园扎根结果,惠及更多人,则离不开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建设。这既需要通过时常举办校园运动会等趣味活动来点燃热情、营造氛围,也需要持续优化场馆设施以降低学生参与门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全运会虽是短暂的盛会,但运动习惯的养成、健康中国的建设却是长久之功。让我们乘着全运会的东风,把运动当成青春的“必修课”,为活力湾区、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添上鲜亮一笔。
广东财经大学 陈晓莹
在奔跑中重塑青春样貌
当灿烂的阳光洒满校园,网球场上的激烈对攻、跑道上的轻盈步伐、瑜伽垫上的舒展平静……共同构成了青春最鲜活的底色。十五运会临近,全民健身热潮涌动,将运动作为一门“必修课”是青年学子馈赠自身青春最好的礼物。
于我而言,运动绝非枯燥的任务。它是我情绪的调节阀、精神的能量站。比如为了减肥开始的跑步,却逐渐让我调整了不规律作息和饮食习惯,社交圈渐渐被爱运动、积极向上的人填满。由运动内化而成的坚韧、乐观与协作精神,潜移默化地反哺着我的学业与生活,让我能以更强的毅力和更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挑战。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让运动变得“有趣”和“易行”。学校可以多组织跨院系的趣味体育联赛,降低参与门槛;延长夜间场馆的开放时间,并引入专业的体育社团进行指导,让运动成为一种触手可及的校园时尚;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热爱并擅长的项目,从而真正“动起来”。
全运的号角已经吹响,青年更应成为这场盛会最积极的呼应者。让我们不再仅仅为打卡而奔跑,而是为健康、为快乐、为那个更强大的自己而奔跑。一起动起来吧,把运动这门青春的必修课修满分,让我们以强健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每一个精彩的明天。
广东财经大学 林诗韵
运动的课堂,鲜活的青春
受全运氛围的感染,许多大学生朋友也提起了对运动的兴趣。傍晚时分,围校走一圈,就能看到在公园步道上夜跑的、在运动器械上锻炼的、相聚在球场打球的……运动的风潮正逐渐席卷校园。
趁青春,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应该用好校园时光培养一项受益终身的运动习惯比如徒步、攀岩——有时候运动其实不仅仅是跑步、打球这些大众选项,还可以是在白云山呼吸新鲜负离子,或是在岩馆的一面墙上演体力和脑力的“巅峰对决”。有时候,运动甚至还带有“社交属性”,都说“朋友在路上找”,一场徒步,或许就能让我们在不经意间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路上有说有笑,既锻炼了身体,又舒缓了心情,还锻炼了社交能力,运动的好处不可谓不多。
搞基建,创造舒适的运动空间。既然运动是必要的,那么一个舒适的运动空间便不可或缺。把基础的运动场所建好,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运动体验,大家也才会更愿意去参加校园内的体育活动,将“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这句口号化为行动指南,逐渐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形成全民运动的良性循环。这不仅是运动的课堂,也将成为我们鲜活的青春回忆。
广东财经大学 梁婉冰
来源:广州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