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广青融媒”红领巾小记者走进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参与“非遗同行迎全运”湾区非遗美育实践行动,共同见证非遗传承人、高校学者与青少年群体携手互动,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共绘非遗传承新图景。
小记者对话非遗传承人 李臻/摄
“广青融媒”红领巾小记者:广州市育才中学 周梓娴 广州市海珠中学 高泽萱 天河区冼村小学 朱心语 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冯芯澄 黄埔区玉泉学校 陈可昕 南沙区南沙小学 马紫嫣
编者按:日前,“广青融媒”红领巾小记者走进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参与“非遗同行迎全运”湾区非遗美育实践行动,共同见证非遗传承人、高校学者与青少年群体携手互动,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共绘非遗传承新图景。
活动现场,小记者们不仅聆听传承人讲述技艺背后的文化故事,更现场采访非遗传承人代表,在对话中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与独特魅力。
指尖传承,坚守匠心
指尖翻飞,丝线流转;炉火不熄,陶土生辉。非遗传承人是时光的守夜人,将祖先的智慧化作光芒,照亮文明的星河。当机器的轰鸣淹没手工的叹息,他们依然固守在历史的墙角,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一针一线缝补着消逝的星河。
广州西村窑非遗制瓷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向昭老师一生致力于西村窑传承,他向我们展示的作品古朴典雅,细腻质地与独特造型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他告诉我们,西村窑不仅承载历史记忆,更体现广州人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通过采访,我体会到非遗传承的艰辛与可贵。所谓传承,不过是把生命熬成月光,轻轻铺在未来的路上。他们捧着文明的火种走过漫漫长夜,只为让千年技艺在下一代眼中重生。(周梓娴)
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传承接力
活动中,我聆听了各领域非遗传承人、高校学者与青少年的深度互动。
我采访了一位陶瓷绘画非遗传承人,他向我展示其作品并说道:“瓷盘要先勾勒轮廓,再层层上色,就像为它穿花衣。”我好奇地问:“这盘子能作为日常工具用吗?颜料会掉吗?”他笑着解释:“不会掉的,但它还需要进一步烧制。”原来一件艺术品要经历这么多工序。
此外,我还采访了一位建筑非遗传承人。他向我介绍陈家祠梁上和窗上的雕花彩绘,就是他们用刻刀和颜料为老建筑增添的美。我这才明白,这门手艺需要既懂建筑、又懂美学,才能让老建筑一直美下去。
非遗传承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位传承人手持独特的“技艺接力棒”,在新时代跑出精彩轨迹。我们年轻一代,更要稳稳接过这些接力棒,让祖先的智慧在未来依然闪闪发光。(马紫嫣)
古老技艺在心田“潮”动
在活动当天,少年宫里满是和我一样好奇的同学与家长,我们一同聆听非遗传承人将非遗技艺的起源、发展娓娓道来,那些原本只在电视里见过的非遗技艺,突然变得鲜活立体。
最让我难忘的,是采访广州戏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何老师。她笑着说,团队早就把非遗“搬进”了校园:带领同学们画戏服设计图,教大家穿针引线学刺绣……她还向我们展示给玩偶穿上迷你版非遗戏服,未来还会在玩偶里装入NFC芯片,到时候用手机碰一下,就能看到戏服穿在人身上的样子,还能了解背后剧目讲了什么故事,这让我第一次觉得,非遗原来可以这么“潮”。
望着众人因非遗技艺而惊叹不已、热烈讨论,我深深领悟到这份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文化瑰宝,早已悄然根植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田。这次与非遗的邂逅,于我而言是无比珍贵的经历,它宛如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我心间播撒下对文化传承的炽热深情。(朱心语)
来源:广州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