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首位、“空中飞的”开启载人飞行、量子科技深度赋能千行百业,具身智能、先进光伏、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迅猛崛起……今日安徽,正以澎湃新动能推动制造业格局深刻变革。
转自:中安在线
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首位、“空中飞的”开启载人飞行、量子科技深度赋能千行百业,具身智能、先进光伏、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迅猛崛起……今日安徽,正以澎湃新动能推动制造业格局深刻变革。
江淮大地,新潮涌动。
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十四五”以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16%,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43.6%,对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突破60%。今年1至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增速居全国第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达26.7%,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2个百分点,高质量发展态势日益明显。
从一组数据,可以看见“安徽制造”的全球分量:全球近10%的显示面板、全国约8%的工业机器人、10%的汽车、11%的新能源汽车、15%的家电、20%的光伏组件、30%的光伏逆变器、50%的光伏玻璃均产自安徽。从传统农业大省迈向制造强省,从能源原材料基地转型为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
创新赋能 “智”造突破
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尊界S800豪华轿车在主干道、展馆及政府展区隆重亮相。这款由华为与江淮汽车联合打造的百万级超豪华轿车,以其前瞻设计和智能互联生态,展现了“安徽智造”在高端汽车领域的突破实力。
其诞生地——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孪生”世界。作为集数字化研发、绿色智造与品牌体验于一体的智能工厂,车间内1800余台智能机器人实现毫米级精度协作,自动装箱、AI视觉质检等系统确保生产全程零磕碰。依托华为iDME工业数据引擎,工厂每秒采集30万条数据,实现虚实联动与全流程可追溯,推动制造体系持续进化。投产四个多月,尊界S800订单已突破1.5万辆。
“江淮汽车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与华为等一流科技企业融合发展。”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项兴初表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已达7%,未来将提升至9%-10%,持续强化自主创新。
产业生态的完善是安徽汽车产业崛起的根基。在准固态电池与固态电池两大关键技术领域,安徽本土新能源企业实现长足进步。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试验线全线拉通,产品良品率超90%,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样车测试里程已突破1万公里。公司高级副总裁王永海介绍,国轩高科固态电池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升60%,材料空气稳定性显著增强,正负极材料克容量实现较大突破。与此同时,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360Wh/kg,可支持整车续航超过1000公里,并通过3毫米针刺安全测试,实现“不起火、不爆炸”,安全性能大幅提升。
作为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一环,国轩高科全球研发总部坐落合肥,研发团队超6000人,并在皖布局100GWh电池产能,企业积极与省内整车厂商协同创新,联合开发新车型与新技术,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助力安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场景赋能 产业破壁
在合肥高新区长宁中心,居民静坐片刻,心脏健康报告便生成于手机。这套由中科大先研院张冬博士团队研发的AI智能检测设备,利用非接触式电磁测量技术,实现无感心电筛查,异常结果直连医院心电中心,大幅缩短胸痛患者救治时间。
张冬表示,团队聚焦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交叉学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服务于基层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自落户合肥后,他们就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合作,在场景、技术等一系列要素保障下,取得了非接触式电磁测量心电技术等一系列全球性科研突破。
量子科技的产业化同样受益于场景开放。为了支持企业进行量子科技成果转化,安徽率先建成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为企业产品技术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随后,安徽又持续开放金融、电力、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为企业创新产品提供了首批用户和持续迭代的机会。
“大量应用场景的开放,让企业能够把量子技术作为一个自主可控的安全技术应用到数字经济的各个方面。”国盾量子副总裁周雷表示,依托场景开放,企业利用量子通信技术,保障政务系统安全,同时也积极地依托场景,向政务、金融、能源、民生等方面探索新的应用。如今,国盾量子已拥有专利超1000件,成为全球极少数在量子通信、计算、测量三大领域均实现产业化的企业。
在省会合肥,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低空经济正在“起飞”。合翼航空公司总经理李晓娜介绍,其零部件与新能源汽车通用率达65%,企业依托其电池研究院与国轩高科等供应链企业深度合作。
合肥骆岗公园,这座由旧机场改造的城市新地标,正成为低空观光等应用场景的绝佳载体。随着首张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获得,合翼航空将在此正式开展EH216-S航空器低空观光商业运营,并计划逐步开拓城市通勤等场景,“打飞的”正从想象走向现实。
目前,合肥已开通无人机医疗配送、轨道巡检等航线200余条,汇聚低空经济企业超300家,形成研发、测试、生产、运营全链条生态。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正通过政策支持推动企业研发与场景拓展,目标到2027年集聚上下游关联企业500家,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加速迈向产业融合新阶段。
AI赋能 未来已来
“创作者输入文字,AI实时生成视觉内容,从静态图像到动态视频皆可实现。”智象未来科技品牌传播负责人翟玥翀表示,“言出画随”已从科幻想象走向现实应用。一段段由企业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大模型生成的视频画面,无论是日常办公场景还是电影级镜头语言,皆可媲美实拍影像。
今年4月,智象未来开源图像生成模型HiDream-I1在国际权威榜单实现登顶,成为首个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的中国自研生成式AI模型,在图像质量、语义理解等维度刷新纪录。
“我们与安徽的合作是场双向奔赴。”企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梅涛强调,合肥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与企业多模态技术形成强互补,加之当地丰富的人才储备和精准的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沃土。“我们将深耕合肥,借助本土优势让自研人工智能技术从安徽走向世界。”
当人工智能拥有身体,便催生“具身智能”。
在合肥零次方机器人公司,轮臂人形机器人Zerith H1可执行拿取、叠衣、打扫等复杂任务,展现出机器人管家的优秀潜质。
零次方机器人副总经理马晓龙透露,凭借自主掌握的“具身智能”全栈技术优势,企业可以覆盖更广市场。目前企业订单金额已经达5000多万元,预计今年年底可以近亿元,现已经交付了200台,计划在年底交付500台。
“合肥构建的‘两心一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科大硅谷)创新体系,旨在优化创新生态。”零次方机器人品牌负责人王博文告诉记者,零次方本身是产学研协同的成果,落地合肥,企业获得包河创投等投资,体现了政府引导基金对前沿领域的敏锐洞察和大力支持。合肥还设立了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并推出针对智能机器人的“6128工程”等专项政策,从资金、场景、技术攻关到公共服务平台,为零次方这样的创新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从传统制造到“安徽智造”,这片土地正在书写产业转型的生动样本,在新兴产业强劲驱动下,安徽制造版图正被重塑,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记者 张毅璞)
编辑:郭春燕
责编:黄小敏
审核:毛书兵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