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谍战剧《沉默的荣耀》最后一帧画面淡出荧屏,吴石将军临刑前“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仍在耳畔回响,朱枫烈士赴台时“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决绝依旧令人动容。这部聚焦1949至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作品,以九成以上真名真姓的原型人物,还原了
当谍战剧《沉默的荣耀》最后一帧画面淡出荧屏,吴石将军临刑前“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仍在耳畔回响,朱枫烈士赴台时“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决绝依旧令人动容。这部聚焦1949至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作品,以九成以上真名真姓的原型人物,还原了“东海情报小组”用生命传递情报的壮烈往事。剧集虽已落幕,但英雄们用热血铸就的统一信念从未消散——正如台北马场町的忠魂仍在凝望故土,国家完全统一的使命,已然传递到我辈手中。
《沉默的荣耀》以“不相见的交锋”构建起独特的叙事张力,吴石在敌营核心审阅战报的冷静,与朱枫在暗巷传递情报的惊险,形成跨越空间的信仰共振。他们未曾并肩却始终同行,用“向死而生”的勇气在台湾“白色恐怖”的阴霾中播撒统一的火种。当叛徒出卖导致情报网被摧毁,1100多名志士在马场町壮烈牺牲,这段未竟的事业便成了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使命召唤。这些英雄并非天生的革命者,吴石因对腐败政权的失望而觉醒,朱枫为接替牺牲的交通员主动赴险,他们的选择印证了:统一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一代代人用信念与热血守护的民族根脉。
今日的两岸格局,早已不是英雄们孤军奋战的年代,但隐蔽战线的斗争以新的形式延续。正如《绝密较量》所展现的,当代国家安全战场已延伸至科技领域,境外势力通过网络渗透、情感操控等隐蔽手段干涉台海事务。“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势力相互勾连,在教育领域推行“去中国化”,蓄意篡改台湾光复史,妄图割裂两岸的历史联结。这种文化与认知层面的“暗战”,比炮火更具隐蔽性,也更需我辈保持警惕。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上的846个名字昭示着:从过去到现在,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从未停歇,只是我辈的战场换了模样。
我辈推进统一大业,首在传承历史记忆,筑牢认同根基。台湾青年杨大誉以祖父的抗战经历为镜,深耕台湾问题研究,用自媒体揭穿“台独史观”的谎言;李欣桦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史料中探寻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印记。他们的行动践行了“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坚守根魂”的真理。我辈可做的,是像这些台湾青年一样,主动成为历史的传播者——在校园里讲述吴石、朱枫的故事,用短视频还原台湾光复的真相,让更多人明白:从乙未战争到全民族抗战,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从未间断,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从未割裂。当历史记忆成为共识,统一的思想根基便会愈发坚固。
我辈推进统一大业,重在深化两岸交融,凝聚同胞情谊。隐蔽战线的英雄们曾以生命搭建沟通的桥梁,今日的我们更应续写交流的篇章。北京师范大学台湾青年刘育宇所言“两岸同胞共护历史真相,方能屹立不倒”,道出了交融的真谛。在学术领域,可推动两岸高校联合开展台湾史研究,让青年学子在共同探寻中增进认同;在民生领域,可助力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祖国的发展成就。就像《沉默的荣耀》中英雄们用细节传递情报,我辈也能以日常的交流为纽带,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在衣食住行的交融中深入人心。
我辈推进统一大业,要在本职岗位上实干担当,积蓄强国力量。当年吴石在国民党“国防部”职位上传递关键情报,用专业能力为统一事业助力;今日的科研工作者可像《绝密较量》中的国安战士那样,以科技利剑筑牢国家防线;企业家可通过经贸合作搭建两岸经济共同体,让“台独”分裂失去生存的物质土壤;青年学生可深耕专业领域,为两岸统一后的治理与发展储备知识能量。正如剧中“没有主角光环,只有集体荣光”的叙事视角所揭示的,统一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使命,而是每个岗位上的人各司其职、共同奋斗的结果。当祖国足够强大,两岸融合足够深入,统一便会水到渠成。
“大军未发,先祭亡灵”,《沉默的荣耀》的热播,既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我辈的召唤。那些牺牲在隐蔽战线的英雄们,用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国强民富,而告慰他们的最好方式,便是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我辈不必像先辈那样直面枪林弹雨,但需要传承他们的信仰与勇气;不必承受“一去不回”的决绝,但需要秉持“久久为功”的坚守。
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至我们手中,《沉默的荣耀》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我辈践行使命的起点。当更多人成为历史的铭记者、交流的促进者、实干的担当者,当两岸同胞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并肩同行,国家完全统一的那一天便不会遥远。这,便是对吴石、朱枫等无数先烈最好的告慰,更是我辈应有的时代担当。
来源:红星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