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阳漫过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的山林,洒在光明小学的数字画屏上。10月16日上午,这所乡村小规模学校里,示范课的笑声、研讨的热议与校园里的美学空间相映,一场以“课程引擎 特色发展”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在此拉开帷幕。五十多位来自长沙各区县的教育管理者、校长、教研员
秋阳漫过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的山林,洒在光明小学的数字画屏上。10月16日上午,这所乡村小规模学校里,示范课的笑声、研讨的热议与校园里的美学空间相映,一场以“课程引擎 特色发展”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在此拉开帷幕。五十多位来自长沙各区县的教育管理者、校长、教研员和教师代表齐聚于此,共同探寻城乡小规模学校如何突破资源瓶颈,走向“小而优美”的教育新路径。
课堂里的“乡土智慧”:示范课点亮特色教学
在杨伊老师的引导下,与会者漫步校园——墙角的插花装饰取自本地野花,展板上的儿童画是由孩子采取家乡的泥土做颜料绘制而成,“白箬铺镇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美育素材”,杨伊的介绍让“浸润式美育”有了具象模样。
录播教室中,孙亚琴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课上,没有枯燥的公式推导。她拿起学生带来的竹筒:“假设这根竹筒能装x颗板栗,3根就是3x颗,就像咱们村晒谷场上的粮堆,用字母就能算清收成。” 乡村生活场景的融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温度。操场上,李辉老师的《色彩游戏》更具巧思,孩子们在画纸上模仿梵高的笔触勾勒出家乡的秋景。
主旨报告锚定方向:让天地大美滋养成长
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中心学校校长余中平致欢迎辞,对来宾表示热烈欢迎;湘江新区教师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林涌波,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建设教研员刘翠鸿老师先后讲话,均表达了对城乡小规模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提升”的期望,为活动定下务实基调。
光明小学教师杨伊带来主旨报告《以天地大美滋养儿童:乡村小学浸润式美育新生态构建》。“乡村不是教育的‘短板’,而是天然的课堂。我们把田野当教室,让民俗当教材,因地制宜,给了孩子最鲜活的成长。”
分论坛激荡思维:三层路径破解发展难题
10时50分,三场分论坛同步开讲,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三大核心议题,教育工作者们分享经验、碰撞观点。
课程设计论坛里,楚怡学校的校长展示了校史课程成果:“我们挖掘百年校史中的红色故事,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既传承了基因,又锻炼了表达。” 讨论中,大家共识渐成:小规模学校的特色方向,必须紧扣学生需求与社区资源,不能“照搬大城市模式”。
教学实施论坛则聚焦“人少课多”的痛点。“我们尝试‘连排课+跨年级合班’,比如科学课和德育课连上,高年级带低年级做实验,既解决了师资不足,又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一位校长的分享获点赞。还有人提到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深老师跟着平台学,年轻老师跟着资深老师练,慢慢补上了专业短板。”
资源整合论坛上,案例更显丰富。东晖小学用铁路集团资源开发“大国重器”课程,雷锋汇智实验小学靠特色课程打响品牌,浏正街小学依托少年军校获得社区认可。“不仅要‘向内挖’校内资源,更要‘向外联’政府、企业、家长”,光明小学的经验引发共鸣,而“建立教师激励机制,让老师愿意‘走出去’学、‘沉下来’创”成为大家公认的关键。
总结升华启新程:小校园也有大未来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军山院长总结:“今天的活动,让我们看到小规模学校不是‘教育孤岛’,而是区域教育生态的重要部分。它们的‘小’,恰恰是创新的优势——更灵活、更贴近孩子、更懂乡土。” 他的话掷地有声,“未来,我们要让更多小规模学校摆脱‘小而弱’,迈向‘小而精’‘小而美’,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这场在山野间举办的研讨,不仅留下了可复制的策略,更传递了一份信念: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必追赶“大而全”,只需深耕“小而优”——以课程为引擎,以乡土为根基,就能让每一个乡村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绽放独特的光芒。
来源:湖南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