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志科技飙了!Q3 净利翻 3 倍,却藏 3 个暗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15:47 1

摘要:2025 年上半年全志科技营收 13.37 亿元,同比涨了近 26%,前三季度预计还要涨 28%;净利润更猛,上半年 1.61 亿元同比增 35%,前三季度直接冲到 2.6-2.9 亿元,同比最多涨 92%。尤其是 Q3,净利润 1-1.3 亿元,同比暴涨 2

一、基本面:赚钱的热闹与回款的烦恼

1. 财务账本:喜忧掺半的成绩单

2025 年上半年全志科技营收 13.37 亿元,同比涨了近 26%,前三季度预计还要涨 28%;净利润更猛,上半年 1.61 亿元同比增 35%,前三季度直接冲到 2.6-2.9 亿元,同比最多涨 92%。尤其是 Q3,净利润 1-1.3 亿元,同比暴涨 2-3 倍,创下 2022 年 Q3 以来的单季巅峰,说白了就是智能汽车芯片和扫地机器人需求爆了,给公司送了波大红包。

但掰开账本细看,门道就来了。毛利率刚过 33%,同比就涨了 0.06 个百分点,跟蚊子腿肉似的;经营现金流 1.37 亿元看着涨了 279%,但现金流比净利润才 0.85,相当于赚 1 块钱只收回 8 毛 5。更揪心的是,别人欠的应收票据同比飙了 651%,应收账款也堆到 4.28 亿元,这钱要是收不回来,再好看的利润也是纸上富贵。

研发和投资倒挺会平衡,上半年花了 2.75 亿元搞研发,占营收 20.6%,近五年半砸了 23.84 亿元在技术上;手里还拿着 7.7 亿元搞金融投资,赚了 2540 万,占净利润 15.76%,算是给主业赚了点外快。

2. 业务版图:芯片界的 "多面手"

全志的核心芯片生意分得明明白白。智能终端芯片是当家花旦,上半年赚了 11.5 亿元,占营收 85.79%,全球每 7 块平板芯片就有 1 块是它家的,小米那只叫 "铁蛋" 的四足机器人,心脏就是它家芯片。

汽车电子这块更亮眼,车规级芯片 T527V 过了行业认证,AR-HUD 模块已经在头部车企装车,座舱芯片 T736 也在找客户落地。2024 年车载芯片卖了 2000 多万颗,全球市占率 10%,尤其是车载中控芯片,直接占了 40% 的市场,相当于每两辆新车就有一辆用它的中控芯片。

新兴领域也没落下,工业芯片 T153 已经落地应用,AIoT 领域收入占比超 40%,智能音箱芯片市占率 58%,四足机器人芯片更是过半,简直是把芯片塞进了各种智能设备里。

技术上也有突破,12nm 工艺已经能批量生产,和阿里平头哥合作搞的 RISC-V 架构芯片也在用了,下一代 3TOPS 算力的 T736 芯片还在研发中。客户更是绑定了小米、比亚迪这些大佬,2000 多家客户撑着场面,海外收入涨了 40%,比国内增速还快。

二、技术面:股价在 "钢丝上跳舞"

截至 10 月 15 日,股价收在 50.71 元,当天成交 22.74 亿元,换手率 6.77%,比前一天缩了 3 成多。近 20 天股价上下蹦跶 18%,波动率比行业平均还高,买它跟坐过山车似的。

支撑和压力位也很明确:短期 1-2 周,50.12 元是底线,51.68 元是坎儿;中期 1-3 个月,46.88 元能扛一扛,55.9 元很难过去。现在股价比近期平均成本 51.76 元还低一点,处于弱支撑区间,跟站在薄冰上似的。

再看技术指标,5 日和 10 日均线缠在一起,20 日均线也走平了,KDJ 指标卡在 50.81 的中间位置,多空双方正僵持,MACD 也没给出明确方向,短期走势跟猜谜一样。

10 月以来股价先大涨再回调,13 号主力还冲进来 7.48 亿元,结果 14、15 号又溜出去 7130 万元,近 5 天累计流出 1.66 亿元,明显有技术性调整的需求。

三、资金面:大资金吵架,杠杆资金凑热闹

主力资金最近分歧大得很,14 号净流出 6329 万元,15 号又流出 800 万元,大机构们明显没达成共识。

但杠杆资金却很疯狂,截至 14 号,融资余额 18.26 亿元,近 20 天多了 1.2 亿元,13 号一天就融资买入 4.07 亿元,9 月每天平均买 3.5 亿元,这是抱着杠杆往前冲的节奏。

持仓方面,北向资金还算稳,香港中央结算持股 5.57%,近一个月还加了 0.3%。机构这边,易方达创业板 ETF 等在加仓,现在机构持仓约 28%,但 6 月底 324 家机构才持 17.65% 的流通股,股东有 13.77 万户,虽然户数少了 7%,但筹码还是太散,像撒了一地的豆子。

四、消息面:好消息坏消息轮流炸

1. 利好轰炸:业绩和政策都给力

业绩直接超预期,前三季度净利润预计比去年全年还多,Q3 增速更是三年新高,方正证券都把它当成端侧算力的核心标的推荐。

产品和政策也踩中风口:T153 工业芯片助推 "工业 2.0",A333 平板芯片、H723 投影芯片下半年要放量;上海出的智能终端发展方案正好支持它搞的 SoC、RISC-V 研发,T527V 等产品直接受益,还拿了工博会的创新奖,相当于给技术盖了章。

2. 利空突袭:板块大跌 + 外部风险

10 月 10 号跟着半导体板块跌了 5.75%,当天资金流出 4.59 亿元,机构专用席位还低价卖了 209 万元。

更头疼的是外部风险,中美科技摩擦可能影响海外代工,美国对 EDA 工具的管制升级,搞不好高端芯片研发就被卡脖子,这可是悬在头顶的剑。

五、行为金融学: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业绩预告一出来,10 月 13 号正面舆情占了 82%,大家都在喊 "净利大增""AIoT""工业芯片",跟过年似的。

机构评级倒有点分化,8 月以来 5 家机构给评级,中国银河、太平洋喊 "买入",中邮证券却从 "买入" 降到 "增持",不过 90 天内 8 家机构都给了买入或增持,整体还是看好。

但市场行为有点矛盾:融资余额在历史高位,不少人盯着之前的高增长,压根没看见估值风险,这就是典型的 "锚定效应"。主力资金往外跑,融资盘往里冲,游资蹦得欢但机构没怎么动,短期炒作的风险可不小。

六、市场情绪周期:乐观到犹豫的转折点

积极信号还是有的:AIoT 和汽车电子赛道被认可,近一个月股价涨 8.67%,比半导体板块的 4.2% 强多了;10 月 15 号板块还反弹 1.81%,情绪在慢慢修复。

但消极信号更刺眼:近 5 天股价跌了 7.13%,短期情绪波动大;截至 9 月 26 号,PE-TTM 高达 128.48,比数字芯片设计行业均值还高,大家都开始担心估值太贵,就像奶茶卖得比别人贵,要是味道没惊喜,迟早没人买。

七、筹码分布:成本支撑弱,杠杆埋隐患

现在平均交易成本 49.91 元,股价就比成本高 1.6%,支撑弱得像纸糊的。55-60 元区间套牢了 15% 的筹码,想突破这个区间,每天成交额得达到 30 亿元,难度堪比登天。不过 45 元以下有不少人买,算是个密集支撑区。

更危险的是杠杆资金,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 5.49%,超过了历史 90% 的时期,要是股价回调,很可能触发平仓,到时候就不是跌一点的事了。

八、股性特征:波动大,跟板块 "形影不离"

近 30 天波动率 22.3%,比半导体行业均值 18.7% 还高,这票天生就爱折腾。10 月每天换手率 8.4%,处于 5%-15% 的活跃区间,属于市场里的 "话痨股"。

它和半导体行业精选指数的相关系数 0.83,简直是板块的 "跟屁虫",板块涨它跟着涨,板块跌它跑不了,典型的成长股高弹性特征,赚得多也可能亏得多。

九、行业政策共振:踩中国产替代的风口

国内现在全力搞半导体自主可控,四川、深圳等地给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正好对准了端侧 AI 芯片、智能制造这些领域,全志的研发方向跟政策完美契合,相当于踩上了政策的东风。

虽然成熟制程的产能利用率在降,但 AIoT、工业控制、智能汽车这些需求却在逆势增长,全志的 12nm 工艺、RISC-V 架构芯片正好符合国产替代的主线,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十、风险提示:这三个坑得绕着走

1. 行业竞争:高端打不过,中低端卷得凶

联发科、瑞芯微在高端市场技术领先,全志的产品大多在中低端,智能终端芯片还同质化严重,导致终端芯片毛利率跌到 31.13%,同比降了 3.11%,赚的钱越来越薄。

2. 经营财务:靠山不稳,存货压顶

全志自己不造芯片(Fabless 模式),得靠台积电、中芯国际代工,地缘政治一闹,产能就可能受影响。存货还涨了 25.86%,一年才周转 1.2 次,要是卖不掉就得减值,而且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 11%-13%,主业到底赚不赚钱还得打个问号。

3. 市场估值:估值太高,解禁要砸盘

PE-TTM 比行业均值高,要是业绩增速跟不上,股价肯定要回调。之前原始股东就高位减持过,2025 年 9 月还有解禁,到时候可能有人套现,股价容易被砸。

十一、立体评估与交易策略

全志在 AIoT、汽车电子赛道布局很深,短期业绩暴涨靠细分需求拉动,长期能蹭上国产替代的红利,但高端技术突破、现金流改善、估值消化这三座大山不好跨。按 2025 年 3.5 亿元净利润算,动态 PE 约 45 倍,比行业均值 58 倍低,但当前 128.48 的 PE-TTM,短期估值压力确实大。

策略上得看持有时间:短期 1-3 个月,就在 50.12 元低吸、51.68 元高抛,盯着 11 月的新品发布会和 Q3 财报,要是 T736 订单超预期可以加仓,跌到 44 元就得止损;中长期 6-12 个月,等跌到 40-45 元(PE100 倍以下)再分批买,目标价 60 元(对应 2026 年 PE80 倍),最好配点半导体 ETF(比如 512480)对冲风险。

仓位也得控制:平时拿 3-5 成仓,业绩超预期最多加到 7 成,跌破 49.9 元成本线就减到 1 成以下。

互动环节

全志这波 "业绩暴增 + 估值偏高" 的矛盾局,你觉得能靠 AIoT 和汽车电子撑住吗?平时买科技股,你更信业绩数据还是政策风口?评论区聊聊~ 关注我,后续持续跟踪芯片圈动态,看完别忘了点赞转发呀!

免责声明

以上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内容基于公开信息及历史数据编制,不代表任何投资立场,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