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的他,被称作“东方甄选四公子”,站在直播间,手一抬,话一出口,就能让产品售罄。
顿顿出走东方甄选那天,笑得特别亮。
那种笑,不是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自信。
他觉得自己准备好了,要去闯一番天地。
那时候的他,被称作“东方甄选四公子”,站在直播间,手一抬,话一出口,就能让产品售罄。
镜头里的他,像极了那种被光照到的人,干净、鲜亮、满怀希望。
可后来他发现,光会散,热度会冷,观众的心比风还快。
顿顿的出身并不高,却走得漂亮。
农村孩子,一路拼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再到新东方教书,几乎踩着时代的红利往上走。
那几年直播电商崛起,东方甄选意外翻红,他在那场浪潮里成了熟脸。
讲课出身的口才,加上热络的性格,顿顿是那种能一边卖货一边逗你笑的人。
观众喜欢他那股真劲儿,俞敏洪也看重他。
镜头前,他灵动、真诚、爱笑,是那种让人觉得“这个小伙子有点意思”的存在。
但流量来的太快,总让人忘了自己的重量。
当掌声太密,脚下的路就容易虚。
他在东方甄选的后期,已经多次提离职。
那时候他开始抱怨公司不给他机会,不让他上综艺,不给更多曝光。
可他忘了,东方甄选从不是明星工厂,而是靠团队互相托起的“班子”。
董宇辉的文气、冬冬的温柔、甜甜的热闹,每个人都在分担流量的火。
顿顿的那部分,也离不开他们的配合。
可在热度的裹挟下,他越来越相信“成功靠自己”。
那份自信,一开始是动力,后来变成了盲区。
合约一到期,他立刻宣布离开,没几天就拉起七十人的团队。
那阵仗,在圈里都算大的。
他笑着说:“创业没想象中难。”
那种语气里透着一股年轻的轻狂,好像天下的困难都能被他一句话碾过去。
首播那天,他穿着一身白衬衫,笑得灿烂。
直播间爆满,品牌方排着队合作。
那天的销售额破千万,他感叹:“原来我这么贵。”
那句半玩笑半真心的话,成了他此后最常被提起的一句。
有人觉得他自信,也有人听出了那股得意。
观众开始分裂,一部分人继续追随,一部分人转身离开。
短暂的热闹过去,冷场来得猝不及防。
直播间从几万人掉到几千人。
活动做了、福利加了、价格降了,可数字依然不动。
那种无声的落差,比批评更刺耳。
人一旦从高处掉下来,最先碎的不是面子,而是信心。
顿顿开始接受访谈,说要进娱乐圈,要做更多尝试。
他提到“高富帅”,说自己想证明实力。
那种语气,像是在说服别人,也像在安慰自己。
但观众已经变了。
大家不再想听他讲梦想,只想看他老老实实卖货。
电商主播不是演员,镜头前的“真”,比表演更值钱。
当他开始把自己当“明星”,观众就散了。
其实顿顿并不是没努力。
他依然准时开播,依然整理选品,依然在笑。
只是那笑,越来越用力。
俞敏洪曾说过:“年轻人摔跤没关系,关键是看能不能自己爬起来。”
顿顿的故事,不是失败的故事,而是太快的故事。
有时候,走太快,就错过了成长该有的缓慢。
东方甄选的成功,从来不是谁的奇迹。
那是一个团队在风口浪尖上的协作。
一个人离开那个系统,重新搭建秩序,本就难如登天。
董宇辉离开后,也坦言“压力山大”,更别提没有成熟团队支撑的顿顿。
可顿顿那时的回答是:“没压力。”
他是真的信自己。
这种信念,本该可贵,却在现实面前显得稚嫩。
他以为,观众喜欢的是“顿顿”这个人;可观众喜欢的,其实是他在集体里的那份真挚。
离开东方甄选,他少了搭档、少了互动,也少了那个让他“有人味”的舞台。
舞台变了,人也就变了。
人不是怕输,而是怕以为自己不会输。
如今四个月过去,他的直播还在继续,只是热度不再。
评论区偶尔有人打趣,有人惋惜,也有人鼓励。
顿顿笑着回应,语气平静了许多。
或许那一刻,他真的开始明白:光靠嘴说的“轻松”,撑不起一个产业;靠一时的风,也吹不出长久的信任。
直播间的热闹,终究只是镜头里的烟火,散得比来得快。
这一路,他从讲台走向镜头,从体制走向创业,从被捧到被冷。
他经历了现代年轻人最典型的一场“逆袭又坠落”。
看似跌宕,其实就是成长。很多人年轻时都以为“顺”是运气好,其实真正的顺,是能在高处不忘低处,能在热闹中保持安静。
顿顿还没到那个境界,但路还长。
如今他依旧在播,观众依旧有人看。
他的团队还在,产品还在。只是那种轻狂的自信,被现实磨去了光。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稳的坚持。
或许,等风再起的时候,他会走得更稳一点。
“一个人的顺,不算真顺;能在顺境里保持谦卑,才是真正的顺。风停了,脚才知道地有多实。”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