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省作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行政区划演变史横跨2700余年,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疆域治理史”,更是解读中国政区制度演变的重要样本。从早期县级政区萌芽到现代区划体系完善,甘肃省政区变迁不仅见证了中国疆域治理的历史脉络,更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大一统
▲甘肃嘉峪关。供图/视觉中国
甘肃省作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行政区划演变史横跨2700余年,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疆域治理史”,更是解读中国政区制度演变的重要样本。从早期县级政区萌芽到现代区划体系完善,甘肃省政区变迁不仅见证了中国疆域治理的历史脉络,更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大一统”与“多元一体”的深层逻辑。
文明传承
甘肃区划演变的三重价值
甘肃省的政区历史,是中国疆域治理、民族融合与文明传承的微观缩影。读懂甘肃政区变迁,能触摸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层基因,更能清晰理解中国何以成为“山河一体、文明不息”的伟大国度。
完整勾勒中国政区制度的演变脉络。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今天水区域内设立邽县、冀县,这是中华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县级政区,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行政体系的萌芽开端。汉代设立的“河西四郡”——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承载着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战略意志,成为郡县制在边疆地区成功实践的典范。此后,魏晋的凉州、隋唐的陇右道、北宋的秦凤路、元代的甘肃行省,再到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直至现代行政区划的与时俱进,甘肃省几乎完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政区制度变革,为研究中国政区制度演变提供了连续且完整的样本。
生动诠释地理格局与政区设置的深度交融。甘肃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深刻塑造了其政区的形态与范围:祁连山的屏障作用,使河西走廊自古成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单元,即便历经朝代更迭,核心区域与政区名称仍得以保留;秦代设立的以天水为中心的陇西郡、以庆阳为中心的北地郡,奠定了以陇山为界、东西分治的区划格局;清代中期,陕甘总督署移驻兰州,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自此跃升为西北政治、军事与文化重镇;白龙江流域的肥沃土地,孕育出陇南稳定的农耕政区。更因“东接陕西、南控巴蜀、西倚新疆、北扼蒙宁”的枢纽地位,甘肃省的政区版图始终随王朝疆域的伸缩而动态调整,完美践行了“因势设治”的古老治理智慧。
集中展现多民族共生与多元制度的演进历程。作为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甘肃省的政区演变始终浸润着包容共生的基因。除标准郡县制外,这里长期存在特殊行政建制:唐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羁縻州,实行“因俗而治”,尊重民族文化差异;明清时期推行“土流并治”,在维护中央集权的同时保障边疆稳定。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先后设立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多个民族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此落地生根,有效保障了各民族合法权益与文化传承。这些政区变迁,不仅是多元民族共生包容智慧的体现,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深化的生动注脚。
保护弘扬
区划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正因为甘肃省行政区划历史文化承载的重要文明价值,保护、传承、弘扬这份珍贵遗产,既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面向未来的责任,为此,甘肃省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探索。
制度筑基,夯实传承保护根基。甘肃省建立了行政区划工作重大事项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和行政区划调整联合审核机制,行政区划调整坚持“逢调必评”,扎实开展历史文化传承影响专项评估,确保每一次区划调整都能兼顾发展需求与文化保护;规范行政区划代码管理,充分发挥其作为行政区划建制法定主体地位重要标志与标识的功能作用,从制度层面为文化传承保驾护航。
优化破局,平衡稳定与发展需求。在保持行政区划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甘肃省主动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大局,推动实施兰州市部分区域行政区划调整,有效破解了兰州市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受限的难题,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优化了产业结构布局,推动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研用并举,提升文化阐释能力。甘肃省强化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应用,出版标准地名图、录、典、志,为研究不同历史阶段行政区划文化提供重要线索;以“甘肃省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荣获2024年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展示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多维传播,扩大文化影响力。甘肃省创新传播方式,制作《经纬陇原 名载春秋》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宣传片,在央视频、甘肃卫视等主流媒体,以及省内交通枢纽、文化场馆、旅游景区等广泛传播,让行政区划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在省民政厅官网开设专题宣传专栏,打造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线上文化展示平台。特别是在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期间,甘肃省编发了《千年天水,热辣滚烫》宣传文章,实现了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宣传与文旅热点推介的有机结合;创新开展“陇上可名 银龄助名”行动,号召全省老年人发挥“活化石”作用,积极参与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研究与宣传。此外,甘肃省还以寓意美好的行政区划名称创作春联,策划编写反映甘肃省区划地名历史文化的书籍,推动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未来方向
借助资源优势深化保护、活化利用
甘肃省文化资源丰度位列全国第五,拥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首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承载地,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凸显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甘肃特色”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甘肃省将从两个方向深化保护实践:一方面,主动加强与文旅、文物等部门的协同联动,依托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等重点项目,拓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平台与路径,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标识打造工作,让甘肃政区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认真落实民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协同加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部署要求,运用好普查成果,依托甘肃丰富的文物资源深化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研究阐释,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供稿/甘肃省民政厅)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