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舆论场对吴石案的“冤案”争论,本质是剥离历史语境的政治操弄。此案从审讯到处决,看似证据链条充满瑕疵,实则蒋介石的杀心从一开始就与“司法公正”无关——1950年的白色恐怖阴霾中,这位国防部参谋次长的死,早已是蒋介石巩固权力、震慑内外的必然选择,所谓“证据”不
台湾舆论场对吴石案的“冤案”争论,本质是剥离历史语境的政治操弄。此案从审讯到处决,看似证据链条充满瑕疵,实则蒋介石的杀心从一开始就与“司法公正”无关——1950年的白色恐怖阴霾中,这位国防部参谋次长的死,早已是蒋介石巩固权力、震慑内外的必然选择,所谓“证据”不过是自圆其说的幌子。
一、翻案闹剧:“无实锤”背后的证据操纵与历史篡改
台当局宣称“吴石案无实锤证据”,确实戳中了当年审判的程序瑕疵,但这并非“冤案”的证明,而是政治审判的典型特征。
当年保密局的“证据链”本身就是刻意拼凑的产物:核心线索来自叛徒蔡孝乾的模糊指认,他只说出“有个吴次长提供情报”,却无法详述接头细节;所谓“关键证词”是特务谷正文设局骗取吴石妻子王碧奎的谈话记录,谎称“想帮吴石脱罪”,诱其说出与朱枫的见面经历;朱枫更是自始至终未录一字口供,仅凭聂曦开具的通行证就被定罪 。军事法庭最初主张“革职了事”,恰是看透了证据的脆弱性。
但台当局所谓“翻案”绝非追求真相。民进党炒作此事,本质是借“白色恐怖受害者”标签拉拢选票,刻意回避吴石的真实身份——根据大陆解密档案,吴石早在1947年就通过何遂与中共建立联系,赴台后以参谋次长身份传递《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金门兵力配备图》等56卷绝密情报,这些情报直接为解放军渡海作战提供了关键支撑,毛泽东曾特意叮嘱“要给他们记功” 。所谓“冤案”论调,不过是对革命先烈的亵渎。
二、杀心之源:蒋介石的三重政治算计,与蒋经国无关
需先澄清关键史实:吴石案发生于1950年6月,此时是蒋介石复行“总统”职权的时期,蒋经国尚未掌权,主要负责协助整合特务系统。蒋介石必杀吴石,核心是三重现实危机的叠加反应。
1. 借“锄奸”震慑溃败后的军心士气
1949年国民党丢失大陆后,台湾岛内军政系统人心惶惶,高级将领“厌战”“通共”的传言四起。吴石身为国防部参谋次长,手握全军核心机密,其“潜伏者”身份曝光,对本就摇摇欲坠的军心是致命打击。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殊为寒心,令即逮捕”,并非因证据确凿,而是恐惧“高层渗透”引发连锁崩溃 。处决吴石,本质是用中将级别的“叛徒”人头立威,向全军传递“通共必死”的恐怖信号。
2. 借案清洗异己,巩固权力垄断
1950年初的蒋介石正面临内忧外患:美国暗中策划“倒蒋”,欲扶持孙立人取代他;李宗仁在海外宣称“合法总统”,质疑其统治合法性;陈诚的“土木系”虽未公开反对,但与美方的暧昧态度让蒋警惕 。吴石虽刻意保持“技术官僚”身份,却因与桂系的旧交、在福建绥靖公署的任职经历,被蒋归入“非核心圈”。借“通共”罪名处决吴石,既可以“清查内奸”为名清洗异见者,又能削弱陈诚等派系的潜在影响力,将权力集中到蒋经国主导的特务系统手中。
3. 用血腥制造“寒蝉效应”,强化特务统治
蒋介石需要一场“标志性审判”开启台湾的白色恐怖。吴石案审理期间,他多次召见毛人凤“听取意见”,明确要求“从重处理”。从酷刑打瞎吴石的眼睛,到逼迫朱枫吞金未果后枪决(身中六枪,临刑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再到将处决过程通过报纸、新闻电影扩散,每一步都是刻意制造恐怖氛围。正如史料所揭示的,此案牵连数百人,目的就是让岛内民众和军政人员“噤若寒蝉”,从根本上扼杀反对声音。
三、历史终章:烈士身份不容篡改,政治操弄难掩真相
吴石案的“争议”,本质是两岸历史认知的错位与台湾政治势力的刻意操弄。国民党对“翻案”沉默,是因无法面对当年的司法污点;民进党炒作“冤案”,是将历史工具化。但无论舆论如何喧嚣,核心事实从未改变:
- 吴石的烈士身份早有定论:1973年,国务院在毛泽东、周恩来支持下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1994年其遗骸迁葬北京香山公墓,绝笔诗“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印证着他的信仰 。
- 朱枫的壮举铁证如山:她六次赴台传递情报,被捕后以吞金方式殉国,外孙女徐云初保存的史料清晰还原了她从潜伏到牺牲的全过程,所谓“傻子”论调不过是无知者的妄言。
- 谷正文的谎言早已破产:这位主导案件的特务在回忆录中编造细节,甚至伪造自己的教育背景,其说法与两岸解密档案多处矛盾,早已被学者证伪 。
蒋介石当年用吴石的死稳固了统治,却终究挡不住历史的审判。如今台当局的翻案闹剧,不过是想抹去烈士的荣光,却恰恰暴露了其不敢面对真实历史的怯懦。正如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上的铭文所言:“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这才是吴石案最不容篡改的真相。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