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市人大代表杨保忠:扎根苗乡三十载 履职为民践初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7 09:31 2

摘要:在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的白猛孔村,提起杨保忠,乡亲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位1966年出生的苗族汉子,自1990年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已逾三十载,连任市人大代表二十余年,将根深深扎进这片生养他的土地。时光流转,不变的是他“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三十

在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的白猛孔村,提起杨保忠,乡亲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位1966年出生的苗族汉子,自1990年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已逾三十载,连任市人大代表二十余年,将根深深扎进这片生养他的土地。时光流转,不变的是他“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三十年来,他用坚守诠释初心,以实干践行使命,一步步丈量民情,一项项破解难题,带领苗乡群众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奋力描绘幸福生活图景,成为了大家交口称赞的“贴心人”与“领头雁”。

扎根铸魂强根基,当好苗乡“主心骨”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三十多年的党员干部,杨保忠深知,坚实的党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他坚持党建引领,通过选优配强班子、探索流动党员管理、发展年轻党员等方式,筑牢战斗堡垒。“支部强了,人心就齐了,啥事都好办!”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更将学习视为履职的基石与力量的源泉。几本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学习心得和调研实况。每周,他组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集中学习,确保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到基层。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他主动化身“宣讲员”,用带着“泥土味”的乡音,将党的好政策送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架起了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产业振兴闯新路,做好致富“领头雁”

“产业兴,乡亲们的日子才能旺!”面对白猛孔村产业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杨保忠带头谋出路、闯新路,用实际行动点燃乡村发展的引擎。

品种改良促增收。针对传统枇杷品种老化问题,他积极引进优质“白玉枇杷”,组织种植培训,动员群众分批改良,实现了果实增产、群众增收。同时,他敏锐抓住电商机遇,鼓励村民参加“村播培训”,利用抖音等平台推广家乡的枇杷、生姜等农特产品,让山货“触网”出山。

盘活资产结新果。他不让资源“沉睡”,面对村集体闲置的柴火鸡餐厅、大棚等资产,他积极奔走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村里的15亩蔬菜大棚成功出租,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4万元,正是“闲资产”结出的“新果实”。

治理环境美家园。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他同样倾注心血建设生态宜居家园。他带领群众定期开展环境整治,创新开展“美丽庭院”评选,用身边榜样激发参与热情,让苗乡村寨在发展中愈发整洁美丽。

履职尽责解民忧,甘为群众“贴心人”

人大代表为人民,关键在行动。杨保忠始终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履职的重中之重,用脚步贴近民情,用担当化解民忧。

饮水工程润心田。为解决簸咪底等村组季节性缺水的“老大难”问题,他深入调研提出建议,争取到近260万元项目资金,并全程紧盯建设进度。如今,供水设施已基本建成,他仍在为彻底解决水源问题而持续奔走,只为让乡亲们早日喝上“放心水”。

民生关切挂心头。对于惠民政策落实中的堵点、难点,他积极履行监督职责,既向上级持续反映,也耐心向群众解释安抚。在医保收缴中,他带领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算细账,甚至为困难群众垫资参保,确保党的政策温暖不落一人。

耕地红线守得牢。面对耕地流出图斑整改任务,他毫不退缩,反复入户讲政策,带领党员干部带头复耕。为了提高效率,村委会自购无人机用于举证,他甚至自掏腰包请挖机进场复耕,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危房改造圆安居。对于监测户杨绍文住房不安全的问题,他多次上门走访,宣传政策,协调各方,筹集资金,倾力帮扶,最终合力为其圆了“安居梦”。

清风正气亮底色。清正廉洁是他不变的底色。他带头执行廉政规定,推动村务“四议两公开”,让每一笔资金都在阳光下运行。“给乡亲们办事、花钱,心里要亮堂,账目要清楚!”这既是他对村干部的严格要求,也是他自身浩然正气的真实写照,守护着苗岭乡村的清风正气。

三十多年春华秋实,杨保忠把最宝贵的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苗乡热土。从青丝到白发,他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滚烫,履职尽责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就像苗岭上的青松,扎根沃土,坚韧不拔;他又如一座连心桥,一头连着党委政府的嘱托,一头系着苗族群众的期盼。展望未来,杨保忠表示,他将继续奔走于田间地头,听民声、解民忧,用实干与担当,书写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