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之死:偷尽龙脉,逃不过宿命的报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09:58 1

摘要:1928年夏日,燕山脚下的东陵地宫,无声地见证了一场历史的惊雷。一场所谓的“军事演习”,实则是一次震惊古今的盗墓行动——东陵大盗孙殿英,率军炸开了慈禧太后和乾隆皇帝的陵墓。慈禧的锦衣珠宝、夜明珠、翡翠西瓜、九龙宝剑……在几日之间被洗劫一空,荣耀一世的老佛爷竟赤

1928年夏日,燕山脚下的东陵地宫,无声地见证了一场历史的惊雷。一场所谓的“军事演习”,实则是一次震惊古今的盗墓行动——东陵大盗孙殿英,率军炸开了慈禧太后和乾隆皇帝的陵墓。慈禧的锦衣珠宝、夜明珠、翡翠西瓜、九龙宝剑……在几日之间被洗劫一空,荣耀一世的老佛爷竟赤身裸体横尸墓外,面朝黄泥。

十九年后,同样是在这个国破山河乱、英雄满地走的乱世中,孙殿英死了。临终前,他腹泻如注、日泻十余次、带有脓血,其病状与当年慈禧之死惊人相似。

是巧合?是医疗条件不足?还是,这根本就是命运早已埋下的因果伏笔?

在我看来,孙殿英不得好死,不是因为他盗了墓,而是因为他亵渎了一个王朝的尊严,也践踏了历史的底线。当你把手伸向棺中,还以为只是拿几块珠宝时,其实已是把自己命运交给了某种更古老、更深重的诅咒。

孙殿英这个人,用一句话讲,就是“一身草莽气,一念掏祖坟”。他来自寒门,生于1889年河南永城,生父早逝,幼年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得不到管束的孩子,最容易走上江湖路。他十几岁便混迹赌场,出入市井,日渐滑向社会底层的边缘。这在那个王朝崩塌、纲常不立的年代,并不稀奇,反而似乎更容易出头。

1913年,孙殿英正式由地痞流氓变成一名“土匪头子”,算是转正了。他的成长轨迹可以说是“三爬三下”,不断投奔、再背叛,最终混成一个军阀。他先后依附丁香玲、阚玉昆、张宗昌、冯玉祥,一路从小兵升到旅长,又从旅长成为一方军头。1927年,孙殿英被国民政府编入正规军,居然成了一军之长。

你说这算不算讽刺?一个出身草莽、不问操守的混混,最后成为“剿匪军头”?可惜他带兵剿的不是匪,而是藏在地宫中的古国骸骨。

要说这一切是偶然,我可不信。孙殿英本性如何,也许早就写在他第一天混江湖的脸上了。他一生“逐利而行”,无情无义,从未坚守一方阵营。他不是没有才能,只是从未将才智用在治军或治国上。他眼中的世界是纯粹的利益池,谁提供机会,他就投奔谁,哪里有油水,他就往哪里钻。

时间回到1928年7月,孙殿英调防驻扎河北遵化,离东陵地宫不过咫尺。他手下数千兵马,早已半年未发军饷,军心浮动,而北京已非清廷之地,景陵冷清无人,正是下手的最好时机。

孙殿英的操作堪比剧本。他以“军事演习”之名,在附近三十里范围封锁戒严,这一招可谓“神挡杀神”,把盗墓合理化成行动计划。他甚至拜访了一些清宫遗老和太监,打听东陵地形、殡葬规制。只此一事,便证明他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筹谋已久。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历史悲剧的真实上演。慈禧墓内,被汉白玉棺床承托的棺椁被炸弹轰开。可怕的是,他们并不仅满足于取宝——而是对尸体进行了毫无底线的侵犯和羞辱。

慈禧棺木被劈开,尸体尚未腐烂,可嘴中那块传说中的夜明珠,成为匪兵眼中最大宝贝。于是,他们野蛮地撬牙、撬面,最终将尸体翻滚于污泥之中,衣物被剥光,尸体面朝下趴在地上,左手反搭后背。

这一刻,清朝末代政治权力和人格象征的最后一点颜面,被践踏在孙殿英的军靴下。而那颗夜明珠,最后竟传说被送给了宋美龄。

这,不只是盗墓,这是对一个文明体的撕裂,是对数百年礼制的粉碎。历史在这里,哭得撕心裂肺。

纵然盗墓成功,孙殿英并未能全身而退。消息传出后,朝野震动,连身在天津的末代皇帝溥仪都气得浑身颤抖。各方皇族、遗老纷纷通电全国,要求当局严惩孙殿英。蒋介石起初也表态强硬,下令追查。

可惜,正如鸦片在当时是毒药中最香的那种,权力也是这个时代最“护短”的那部分。

为保性命,孙殿英出奇地“识趣”。他迅速将大批珍宝分门别类,精挑细选,作为礼物分送四方权贵。据传,他把乾隆的九龙宝剑送给了蒋介石;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送给宋美龄;翡翠西瓜枕送给宋子文;而大发慈禧鞋上嵌的宝石,则分别落入孔祥熙、宋霭龄之手。

这不是分赃,这简直就是“命运投名状”。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为了维持军纪,孙殿英此举则是以神盗之物,换取现实官场的庇护。

果不其然,这场惊天大案,最终不了了之。孙殿英不但安然无事,还在此后几次战乱中频繁变节、倒戈,又在抗战期间充当伪军,甚至公开与日军合作。他的人生,犹如那块夜明珠,在黑暗中泛着冷冷光芒,却全无温度。

1947年9月30日,孙殿英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死前数日,整日腹泻,恶臭难闻。据卫士回忆,“粪水之腥,一屋难容。”他患的,是一种叫“烟后痢”的病症,诱因是长期吸食鸦片所致。

奇妙的是,慈禧太后死时,也正是因通体痢疾,恶臭刺鼻。她去世前数日也是日夜腹泻、腹胀疼痛不止。两个活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却以相似的病症终结生命。

不得不感叹,这命,仿佛早已在他们彼时那场遭遇中,被冥冥之中安排定局。

孙殿英临终前留下的最后忏悔,是:“我过去做过许多坏事,对不起民众……我本想重新做人,可是,晚了。”

这并非真忏悔,而是绝望之下的自言自语——山河易改,性格难移,他既吞下了祖宗的骨灰,自然也要被祖宗反噬吞噬。

我们不能只把孙殿英看作一个简单的道德败坏者。他的行为之所以震撼千秋,是因为他正好踩在了民族心理的最后一根神经上。

慈禧,虽然在史学上多有批评,但对无数晚清民众而言,依然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而孙殿英,正是用自己草莽身份,对“秩序”来了一个釜底抽薪的挑衅。

他的疯狂,不是从盗墓那一刻开始的,而是从他的整个成长逻辑中不断酝酿。在一个权贵可以收受脏物、政客可以保庇罪徒、手中有兵便可改朝换代的乱世里,孙殿英不过是走得更远更明目张胆。

正如汉朝的董卓:“既无章程,又无节制。”偷的不是墓,是风骨;毁的不是尸,是魂。

而一个社会若默认了这种逻辑长期存在,那下一个“孙殿英”就永远不会绝后。

有人说,孙殿英死于鸦片,又说他死于病菌,甚至有人说他死于懊悔。但在我看来,他死于“得意”。盗得一时之财,却丧尽一生底线。他得意地盗墓、得意地献宝、得意地投机,却不知道三尺之下所躺卧的,不是尸骨,而是被他一点点唤醒的“因果准律”。

慈禧虽死,却未失其威。东陵虽空,却未失其魂。孙殿英的人生,是一曲讽刺喜剧,用权谋开头,用惨死收尾,其间夹杂的,是时代荒诞的回声。

是该有人记住这一页了。不是为了慈禧,也不是为了孙殿英,而是为了所有还想着“挖祖坟发财”的后世之人。

昔日玉宇琼楼,今成蹂躏之地;往日贼手窃宝,终归白骨横陈。

东陵仍在,故事未完。

参考资料:

1. 《故宫博物院:孙殿英东陵盗宝记》2. 《清东陵史话》3. 新华网:《清东陵珍宝的命运》4. CCTV纪录频道:《盗墓历史真相》专辑5. 《爱月轩笔记》民国抄本(慈禧入葬记载)

来源:作者双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