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绿水青山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7 10:33 2

摘要:“这是我跑过最具特色的赛道之一!”“赛道太治愈了,连风里都洋溢着欢愉的多巴胺。”“从科技园区到生态湿地,沿途风景不断切换,耳边的加油声却始终未断。”……2025北京建工海淀马拉松已落下帷幕,但跑者们的热情赞誉仍在延续。这些赞美的话语,勾勒出了这场赛事最动人的底

“这是我跑过最具特色的赛道之一!”“赛道太治愈了,连风里都洋溢着欢愉的多巴胺。”“从科技园区到生态湿地,沿途风景不断切换,耳边的加油声却始终未断。”……2025北京建工海淀马拉松已落下帷幕,但跑者们的热情赞誉仍在延续。这些赞美的话语,勾勒出了这场赛事最动人的底色——海淀正以马拉松这一体育载体为纽带,将生态、人文与科技编织成一条流动的风景,让跑者来一场与城市的亲密对话。

10月12日7时30分,随着清脆的发令枪响,万名跑者迎着晨光跃动而出,沿着42.195公里的赛道穿越西北旺镇、温泉镇、苏家坨镇和上庄镇,在“山、水、林、田、湖、草”交织的生态画卷中奔跑,在千年文脉的轨迹上穿行,既有挑战极限的酣畅,更有“人在画中跑”的惬意。这场马拉松如同一座桥梁,串联并展现海淀的生态之美、人文之韵、科技之力与城市活力,也成为“体育+”融合发展模式的一次生动探索。

驰骋于流动的绿色画廊

2025海淀马拉松的赛道,是一条“会呼吸”的生态长廊。从起点中关村壹号出发,跑者们首先踏入的是西北旺镇的“城市绿廊”,道路两侧绿植繁茂,与不远处的海淀大悦城“朱雀展翅”的建筑形态相映成趣;行至20公里处,中关村翠湖科技园旁的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映入眼帘。作为京西生态修复的典范,翠湖湿地公园是鸟类栖居的天堂——这里实际观测记录到的鸟类已达309种,是北京市区内鸿雁、苍鹭、普通鸬鹚等水鸟最大、最重要的栖息与繁殖场所之一。2025年公园还完成了第11年鸟类环志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区域鸟类生态数据。当跑者经过这里,耳边掠过的不仅是风声,更是自然谱写的生态乐章。157公顷的湿地里,苍鹭在水面捕食的啼鸣;赤麻鸭在芦苇丛中的嬉戏声;远处鸿雁迁徙的呼唤偶尔从天际传来……这是属于跑者的“候鸟歌单”。

“就像在画中奔跑,体验太特别了。”赛后,来自中国邮政北京分公司的跑者王习露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感受:“赛道处处彰显着海淀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交融之美”。

行至38公里处,上庄镇的京西稻保护性种植区带来了另一番惊喜。金黄的稻浪在秋风中翻滚,沉甸甸的稻穗散发着淡淡的米香,这里种植的京西稻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曾是清朝皇家贡米。

“小时候在农村见过稻田,没想到在海淀还能看到这么大规模的稻田,跑过的时候感觉特别亲切。”跑者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副教授张荐告诉记者,赛道旁的稻田里还能看到白鹭、斑鸠等鸟类,“听说这里有90多种鸟,生态是真得好。”

而在温泉镇段,跑者们被三面环山的绿意包裹。村庄腾退地块变身万平方米绿地,种上乔木灌木,地区“兴泉汇”商业品牌融入“青春范、科创风、烟火气”的生态理念,让居民在购物休闲时也能亲近自然。

苏家坨镇赛段串联起北京西北部的生态绿肺,跑者们穿梭于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风景之中。赛道途经北清路、温阳路、稻香湖路及新兴产业园区,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清新的自然生态及科技动能完美融合。

“作为我的‘人生首马’,这条赛道于我而言,不仅是报道中的风景,更是一幅用脚步丈量的流动画卷。”来自海淀融媒的范杰说,从2024年“海马”新闻宣传的记者,到2025年亲身奔跑在赛道上的跑者,身份的转变让她对海淀马拉松有了全新的理解。“当奔跑在风景如画的赛道上,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底蕴,给予奔跑如此深厚的力量。”

这条生态赛道的背后,是海淀区多年来的生态坚守。目前,海淀区森林覆盖率35.56%,全区公园总数达143个,累计建成绿廊绿道289.2公里;同时,耗时六年时间建成的六大片区水系循环网,日最大补水能力达69万立方米。“我们希望通过马拉松,让更多人看到海淀的生态成果,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赛事环境,赛前该局围绕赛道全程开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健康要素监测,用科技手段守护“生态赛道”。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跑得进公园……海淀马拉松把自然山水、公园绿道、城市景观融入赛道设计,人与自然在奔跑中相融,充分实现“景中有赛,赛中有景”的沉浸式体验。同时,这场赛事也成为城市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廊道,展示绿色发展成果的舞台。

奔跑中丈量千年文脉

赛事不仅是一场体能的挑战,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

赛道2公里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轮廓已清晰可见。这座总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的文化新地标,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转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2026年5月竣工。“跑过这里的时候,特意抬头看了看,想象着未来这里展出文物的样子。”跑者杨渊琦是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研究生,也是一名文物爱好者,赛前,她了解了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情况。她告诉记者,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成后年展出文物量可达2万-3万件,是故宫本院的2-3倍,“非常期待以后在家门口就能看故宫文物。”

而在西北旺镇段,非遗文化的活力为赛道增添了别样的风景。10月12日,赛事当天,西北旺镇组织了17支非遗文化队伍和啦啦队共计366人,在8个展演点位为跑者加油助威,舞龙队的金龙腾空而起为跑者欢呼;威风锣鼓用震天的节奏给跑者的脚步注入力量;花棍时而转得飞快,时而稳稳停住,仿佛在给跑者“打节拍”。“跑累的时候听到鼓声,一下子就精神了!”一位跑者说,这种互动特别暖心,也让人感受到了海淀的“文化温度”。

苏家坨镇的文化底蕴,则藏在赛道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里。作为海淀区面积最大的镇,苏家坨镇拥有89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国家级文物2处、市级6处,大觉寺的千年银杏、醇亲王墓的古柏、凤凰岭的传说……都在诉说着这里的历史。“在北清路上跑的时候,抬头正对的就是阳台山,山中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们用脚步丈量千年文脉。”跑者周女士说。

此外,上庄镇的京西皮影、曹氏风筝,温泉镇的小车会等非遗与民俗表演轮番上演与居民自发组成的加油队伍共同构筑起“精神补给站”。

一条赛道,连接古与今;奔跑不息,领略力与美。生态绿廊绵延,千年文脉流淌。海淀马拉松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人文画卷,为跑者织就了一场身心共鸣的奔跑记忆,也让这场赛事超越体育竞技本身,成为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文化传递。

以赛为媒助推“体育+”

赛事之外,一场为期五天的马拉松嘉年华在中关村壹号热烈上演。活动集文创市集、美食体验与文艺表演于一体,将奔跑的热情延伸至42.195公里之外,成就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联欢。

这场嘉年华,也正是海淀区“体育+”融合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海淀区通过举办各类高水平、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以“借马荐城”为核心思路,借马拉松等标志性赛事擦亮城市名片,激发城市的运动活力。据介绍,本届海马嘉年华打破传统赛事边界,将体育竞技的专业性与文化体验的趣味性、科技互动的新鲜感、美食消费的烟火气深度融合。展区涵盖品牌展示区、美食专区、养生专区、文化文创区、环保互动区、赛事领物区,无论是领取参赛物资的跑者,还是陪伴助威的亲朋,亦或是想感受海马活力的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体育+”乐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区体育局局长白雪罡表示,海淀马拉松的赛道设计,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跑得进公园’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海淀马拉松不仅是体育赛事,更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赛事,我们串联起科技、生态与人文资源,带动消费增长,传播文化,展现海淀作为科技创新中心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双重魅力。”

从“把体育融入青山绿水间”到“做强‘体育+’文章”,当生态、人文与科技交织共生,海淀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活力篇章,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着“海淀力量”。

记者 赵磊

来源:海淀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