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5日,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在小米17系列相关直播中,与小米手机市场部老魏突然官宣:红米将推出K90 Pro Max机型,并同步开启线上盲约。短短一天后,卢伟冰再发长文直言“K90甚至不排斥和小米直接竞争”,这番表态让这款定于10月23日
2025年10月15日,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在小米17系列相关直播中,与小米手机市场部老魏突然官宣:红米将推出K90 Pro Max机型,并同步开启线上盲约。短短一天后,卢伟冰再发长文直言“K90甚至不排斥和小米直接竞争”,这番表态让这款定于10月23日19:00正式发布的新机,瞬间被贴上“狙击小米17”的标签。随着配置与价格信息密集曝光,外界不禁疑问:这款红米旗舰真能撼动小米数字系列的地位?
同芯同源却配置越级,红米硬刚小米17,性能层面,红米K90 Pro Max与小米17系列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二者均搭载高通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骁龙8 Elite Gen5)旗舰处理器。Geekbench跑分显示,K90 Pro Max单核得分3559,多核高达11060分,稳居安卓阵营第一梯队,与小米17系列的性能输出处于同一量级。但在核心体验配置上,红米却实现了“降维打击”。
屏幕方面,K90 Pro Max配备6.82英寸2K分辨率LTPS直屏,采用华星光电M10发光材料,支持120Hz刷新率与4320Hz超高频PWM调光,还标配3D超声波屏下指纹识别;而小米17标准版仅为6.3英寸1080P+直屏,虽以轻薄见长,但显示素质与解锁体验明显落后。续航差距更为悬殊:K90 Pro Max内置7500mAh小米金沙江电池,支持100W有线快充与50W无线充电,还首次开放100W PPS快充协议;小米17标准版仅配备常规容量电池与100W快充,且无无线充电功能。
影像作为小米数字系列的传统优势领域,此次也被红米逼近。K90 Pro Max后置三摄均为5000万像素,包括1/1.3英寸OV50Q大底主摄、三星JN5超广角和潜望长焦镜头,首次补齐了K系列的长焦短板;小米17标准版虽延续徕卡影像,但主摄传感器规格未及OV50Q,且未配备潜望长焦,影像硬件优势大幅缩水。此外,K90 Pro Max还搭载双环路3D冰封散热系统、IP69防尘防水、对称式双扬声器(传与BOSE联合调教)等配置,几乎拉满了旗舰机的细节体验。
价格错位竞争,小米17标准版承压,配置全面看齐甚至超越的同时,红米K90 Pro Max在价格上展现出绝对杀伤力。据多方爆料,其12GB+256GB版本首发价预计3899元,叠加国补后可低至3399元;而小米17标准版站稳4.5K价位段,二者价差超1000元。这种“旗舰配置+中端价格”的组合,精准击中了小米17标准版的市场盲区。
从用户需求来看,小米17系列主打的“轻薄设计”与“背屏创新”,并非多数消费者的核心诉求,而K90 Pro Max聚焦的续航、屏幕、影像等配置,恰恰是当下用户最关注的体验痛点。卢伟冰在战略上明确表示“不再以价格限制产品功能,不因品牌划分技术层级”,这种策略让红米K90 Pro Max彻底打破了小米与红米的传统定位边界。
取代为时尚早,但已动摇数字系列根基,尽管红米K90 Pro Max展现出极强的竞争力,但“取代小米数字系列”的说法仍不成立。小米17 Pro与Pro Max版本依旧占据5K+及6K+高端市场,凭借下一代屏幕技术、更成熟的徕卡影像算法与背屏交互创新,巩固了高端用户群体;而红米K90 Pro Max的定位止步于4K档,尚未触及小米数字系列的核心高端阵地。
不过,这款机型的出现已严重动摇了小米数字系列的根基。小米17标准版原本承担着“走量旗舰”的角色,但其4.5K价位的配置与3K档的K90 Pro Max相比性价比不足,极有可能面临销量下滑压力。行业分析指出,红米此次“向上冲击”,本质上是小米内部的“良性竞争”——通过红米抢夺中端旗舰市场份额,同时让小米数字系列更专注于6K+以上的高端创新,形成差异化布局。
10月23日的发布会临近,红米K90 Pro Max的最终定价与实际体验将决定其市场冲击力。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款“王炸产品”的出现,已经改写了小米系旗舰机的竞争规则。对于消费者而言,曾经需要在“品牌溢价”与“配置实用”之间做的选择题,如今有了更优解;而对于小米来说,如何平衡双品牌发展、避免内耗,将成为比应对外部竞争更棘手的课题。
来源:LV世界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