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部手机的镜头对准街头车水马龙,当直播的光晕驱散雪夜出行的迷茫,朔州交警与这座城市的交通故事,便有了全新的叙事方式。曾几何时,交通治理是路口岗亭里的坚守,是对讲机里的指令,而2024年春运那场雪夜直播,像一粒意外播下的种子,让“手机架成新警械”的创新,在城市
当一部手机的镜头对准街头车水马龙,当直播的光晕驱散雪夜出行的迷茫,朔州交警与这座城市的交通故事,便有了全新的叙事方式。曾几何时,交通治理是路口岗亭里的坚守,是对讲机里的指令,而2024年春运那场雪夜直播,像一粒意外播下的种子,让“手机架成新警械”的创新,在城市道路的脉络里生根发芽。
手机架成“新警械”,雪夜直播开启治理新思路
“当时就抱着豁出去的心态,没想过会火。”回忆起2024年春运那场雪夜直播,朔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秩序管理指导大队教导员梁良亮至今记忆犹新。彼时全省遭遇大范围降雪,为及时传递路况信息,朔州交警第一次架起手机开启直播,没想到这个“应急之举”,竟成了城市交通治理的“破局钥匙”。
最初的直播间充满“仪式感”——笔记本电脑、专业摄像机、大屏幕一应俱全,却因操作复杂难以满足实时路况需求。直到团队将设备简化为一部手机,甚至在去年中秋节“敢为天下先”地上路直播,才真正打通了与市民沟通的“最后一米”。“全国交警直播执法曾出过事故,上路前我顾虑重重。”梁良亮坦言,可当看到直播间里“这里堵了”“注意结冰”的互动弹幕,以及线下拥堵状况的逐步缓解,他意识到:“直播不是秀场,而是流动的服务窗口。”
65万观众见证的“双向奔赴”:执法透明化的生动实践“
以前执勤,处理一起违停只有现场几人知晓;现在直播执法,几万网友都在‘监督’。”直属二大队城镇中队民警齐学峰的感受,道出了直播执勤与传统模式的核心差异。这种差异,在数据增长中得到更直观体现:从最初单场1万观看量,到高考期间22.5万的突破,再到路面直播后最高65万的峰值,直播间成了交警与市民“双向奔赴”的纽带。
晚高峰5点半到7点半的直播间里,藏着最真实的治理场景:当网友在弹幕“下单”反馈“七里河畔拥堵”,直播民警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同时用对讲机联动指挥中心。“我们通过调控红绿灯实时干预,实现遇堵即通。”指挥中心民警邢海柱介绍,从垃圾桶占道到信号灯配时,哪怕是细微“堵点”,都会被直播镜头捕捉并快速处置。市民李瑞英的感受很直接:“现在放学时段过马路,再也不会堵半天了。”
破瓶颈、谋创新:直播间外的“交通治理升级战”
如今,朔州交警直播已从“应急手段”升级为“常规武器”,但团队也面临新挑战:观看量从峰值回落至每场5万左右,内容创作遭遇“瓶颈期”。“最难的是及时性,晚上直播的素材,怎么才能最快剪好呈现给观众?”民警任民的困惑,道出了团队的日常难题——他们不仅要上路执勤、直播互动,还要将素材剪成短视频,每个人都是“多面手”。
为突破瓶颈,支队党委已规划“新路线图”:在短视频平台增设“交通问题反馈通道”,市民可随时举报违停、反映护栏损坏等问题;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内容科技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才储备和能力提升,让直播从“低层次徘徊”走向“专业化表达”。“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争取实现100万涨粉!”梁良亮的话语里满是决心,而这个目标的背后,是让交通安全意识真正“走进市民心里”的初心。
那场雪夜的直播,原是应急时刻的一次勇敢尝试,却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朔州的交通治理版图上,漾开了层层创新的涟漪。从最初单场1万观众的小心翼翼,到65万峰值时的民心汇聚,手机屏幕里流转的不只是实时路况,更是交警与市民心手相牵的温度——是弹幕里“注意结冰”的善意提醒,是晚高峰“这里堵了”的及时反馈,是看到孩子顺利过马路时,市民一句“再也不堵了”的朴实认可。
如今,直播早已不是临时的“应急方案”,而成了融入日常的“治理常态”。哪怕偶有观看量回落的瓶颈,哪怕还在为素材剪辑的及时性辗转,朔州交警始终揣着那份“让交通更畅通、让出行更安心”的初心,规划着“随手拍反馈”的便捷未来,探索着“AI赋能”的科技方向。
这场始于方寸屏幕的“交通治理”,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征途。当越来越多市民愿意在直播间里建言献策,当“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化作每一次弹幕互动、每一次问题反馈,我们便知道,这屏幕里的光,早已照进了城市的街巷,照进了每个人的出行日常。未来或许还有新的挑战,但只要这份“双向奔赴”的默契仍在,这方寸屏间的星火,便会持续照亮城市的通途,带来更多关于畅通与温暖的惊喜。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
来源:朔州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