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国的帛书,痛心的记忆碎片,给我们家庭传承的启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7 16:45 2

摘要:当地时间2025年5月16日,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完成装箱,搭乘航班从美国华盛顿直飞北京,回归祖国。帛书于北京时间18日凌晨3:50分左右抵达北京。

当地时间2025年5月16日,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完成装箱,搭乘航班从美国华盛顿直飞北京,回归祖国。帛书于北京时间18日凌晨3:50分左右抵达北京。

这则新闻迅速刷屏,震动华夏:流失美国79年的国宝文物子弹库帛书二、三卷终于回归祖国。祖先用文字记载的这份智慧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可以如何学习先祖传承的智慧?当国宝的归途与家史的传承在历史长河中交汇,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该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家族记忆,都是中华文明最鲜活的注脚

一、帛书颠沛流离的命运

1942年的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正值日寇入侵之际,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人影闪现,楚墓遭盗掘,一批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世纪)的珍贵帛书刚面世,便命途多舛。帛书以丝帛为载体,用毛笔蘸朱砂、墨汁书写,总字数逾900字,分为三卷:

第一卷《四时令》:记载四时十二月对应的天象、祭祀与禁忌;

第二卷《五行令》:以五行配三十节气,详述方位、颜色与物候的关系;

第三卷《攻守占》:按干支排列攻城、守城的方向与时辰宜忌。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典籍类帛书,填补了战国时期思想史、军事史和天文历法的空白,被誉为“改写中国学术史的地下图书馆”。

长沙子弹库楚墓的盗洞,让这批战国帛书开启了颠沛流离的命运:

1942-1945年,帛书被长沙古董商蔡季襄低价购得,后因战乱反复易手;1946年:美籍华人戴润斋以3000美元从上海文物贩子处购得帛书,夹带出境至美国;1949年后:戴润斋将帛书拆分为三卷,分别售予美国收藏家及机构。其中第二、三卷辗转流入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第一卷则被私人收藏,长期秘不示人。

大家对戴润斋这个名字不太熟吧,他1905年出生于上海,1980年去世,加入了美国籍,早年混迹文物黑市。精于利用战乱倒卖文物,1946年以3000美元低价购得子弹库帛书,明知其为中国国宝,仍非法夹带出境至美国。为牟暴利,将帛书拆分为三卷售予美国藏家及博物馆,直接导致文物流失海外近80年。其倒卖行径被学界痛斥为“文化贩子”,以投机逐利践踏民族文化遗产,被历史铭记为战国帛书流散之殇的推手。

二、家史如帛:每个平凡家族都有惊心动魄的传奇

当这些罕世珍贵的帛书漂泊至史密森尼博物馆的玻璃展柜时,三十节气与五行相生的智慧,成了异国学者案头的神秘符号。但帛书上的每一个字都在无声呐喊:文字是穿越时空的密码,记载着族群共同的记忆

古人用文字记载所有值得传承的智慧和历史,为了让文字流传后世,先祖们用朱砂与墨汁写就"五行令"、"攻守占"。

正如《帛书传奇》中美国学者所言:"这些文字属于中国。"当帛书第二卷"月名图"的十二个月令重见故土阳光,我们忽然读懂:那些关于春种秋收的禁忌,何尝不是先民对天地万物的敬畏?那些刻在丝帛上的攻城守城之术,何尝不是祖先为后世子孙铺就的生存之道?

八千年前贾湖刻符,三千年前甲骨卜辞,两千年前竹简帛书——中华民族用文字构建的精神谱系,从来不只是帝王的功业,更是千万个家庭薪火相传的生命史诗

三、给每个中国家庭一座数字宗祠

人们不禁想到,在河南某个小村庄,90岁的王奶奶颤巍巍打开樟木箱,取出一本民国三十年的线装家谱。泛黄的纸页间,记载着祖上五代人的迁徙:咸丰年间黄河决口举族南迁,曾祖父在汉口码头扛大包养家,祖父参加抗日民兵时在族谱夹层藏过情报......这些用蝇头小楷记录的故事,与子弹库帛书上的文字何其相似?每个家族的兴衰沉浮,都是大时代的镜像;每段口耳相传的记忆,都是文明长河里的浪花

可现实令人心痛:城市化浪潮中,60%的家族没有完整家谱;移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对祖辈故事的记忆碎片化得令人心惊。就像子弹库帛书曾险些湮灭在战火中,多少家族的"传家宝"正在消逝——或许是太爷爷手写的药方笺,或许是母亲压在箱底的知青日记,或许是父亲用胶卷记录的婚礼瞬间......这些承载着家族密码的文字与影像,本应像帛书般被世代守护,却常常在搬迁、分家中散落天涯。

此刻,"银河家史"应运而生——这不是冰冷的数据云端,而是一座有温度的"数字祠堂"。当子弹库帛书通过光谱扫描技术重生为3D数字文物时,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深度访谈记录长辈的故事,写成家史,用数字化手段传承。

此刻,子弹库帛书正在故宫地库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安眠,而我们每个家庭的故事正在"银河家史"的星海中苏醒。当未来某个清晨,你的曾孙女轻触屏幕,看见你此刻正在书写的家族记忆时,她会懂得:文明的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每个中国人守护记忆的执念中。从战国的丝帛到银河的字节,从国家的文脉到家族的血脉,这,才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的精神密码。

来源:银河家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