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冻结安世资产引爆三重危机:ASML断供、车企停工、信用崩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6 04:52 1

摘要: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援引1954年《商品供应法》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实施运营冻结,暂停中资董事职务并托管股权——这部冷战时期的法律此前70年仅启用3次。《金融时报》评价:"当技术依赖演变为规则对抗,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压力测试。"这场中荷半导体博弈中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援引1954年《商品供应法》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实施运营冻结,暂停中资董事职务并托管股权——这部冷战时期的法律此前70年仅启用3次。《金融时报》评价:"当技术依赖演变为规则对抗,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压力测试。"这场中荷半导体博弈中,荷兰以罕见司法手段管控企业,中国则通过稀土全链条管制回应,双方较量折射出全球科技格局重构的深层逻辑。

荷兰的管控行动采用司法与行政联动的非常规模式。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对安世半导体及其全球30个主体实施为期一年的运营冻结,禁止资产、知识产权及人员调整。这部1954年《商品供应法》本为应对战争与物资短缺,此前仅在1973年石油危机等特殊时期启用,此次针对企业股权的干预突破了荷兰传统司法克制原则。

司法程序的推进同样迅速。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应部分外籍高管申请,未经正式庭审便通过紧急程序裁定: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的董事职务,任命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第三方董事,并将几乎全部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华尔街日报》指出,这种"行政指令+司法加急"的组合操作,打破了荷兰长期秉持的"司法克制"传统,凸显半导体产业在地缘政治中的战略权重。

荷兰的激进举措暗藏产业依赖的隐忧。作为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龙头,安世半导体2024年营收达147亿元,其80%的终端产品在中国生产,无锡工厂贡献全球42%的MOSFET芯片,中国区营收占比更是高达48%,客户涵盖大众、宝马等国际车企。荷兰经济事务部内部评估承认,若中方切断生产链条,欧洲汽车生产线或于2026年第一季度陷入停滞。

面对荷兰的管控措施,中国以稀土全链条管制展开回应,展现出规则层面的反制智慧。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连发多则公告,将钬、铒、铥等5种中重稀土纳入出口管制,覆盖从开采、冶炼到磁材制造的全产业链,甚至包括离心萃取机等18类核心装备及相关技术。此次管制的突破性在于引入"0.1%规则":只要境外物项含中国稀土成分或技术占比超0.1%,其出口就需获得中方许可。

新规精准击中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关键环节。荷兰ASML公司生产的光刻机,其精密磁悬浮系统依赖铽镝合金,而中国掌控全球95%的高纯铽产能及93%的稀土磁体市场份额。管制明确将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研发生产纳入严格审批范围,直接触及高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需求。日内瓦贸易中心分析指出,这标志着中国稀土管制从单纯的商品管控,升级为技术标准与供应链规则的输出。

中国的管制措施有着清晰的法律依据。商务部明确表示,此举基于《出口管制法》《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等国内法规,符合国际防扩散义务与通行做法。与美国的技术管制不同,稀土作为实体资源,其流转可通过溯源系统精准监控,有效规避转口贸易等规避管制的行为。

中荷双方的举措形成产业链上的双向制衡。从法律依据看,荷兰依托1954年《商品供应法》,中国则以《出口管制法》等为支撑;管控焦点上,荷方聚焦股权与管理权的临时剥夺,中方则侧重稀土全产业链技术与物项扩散阻断。直接影响对象方面,荷方行动指向安世半导体全球运营及中资控制权,中方管制动辄ASML等依赖稀土的高端制造企业。

产业反制风险与供应链耐受度更凸显博弈的紧张。中方已暂停安世在华产品出口,欧洲车厂芯片库存仅能维持8周;而稀土管制使ASML磁极组件交货周期从8周延长至24周,且该公司稀土部件无替代供应商,2026年产能预估下调40%。这种双向依赖下的"互有承压",成为此次博弈的显著特征。

荷兰的管控行动已显现预期外的反噬效应。中方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安世半导体无锡工厂暂停向欧洲发货,直接导致大众狼堡工厂减产30%;长江存储同步暂停向荷兰出口NAND闪存,使当地存储芯片成本上涨45%。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指出,荷方明显低估了中国在半导体中间品生产与消费市场的双重支配力。

ASML的困境成为博弈的焦点缩影。荷兰政府拟于年底终止对华DUV光刻机维护许可,涉及价值12亿欧元的设备,但稀土管制已使ASML磁极组件交货周期大幅延长。财报显示,中国市场占ASML营收的46%,若彻底断供,年损失将超30亿欧元,形成"管制他人反伤自身"的悖论。

产业界的连锁反应正在加剧。欧洲车规级芯片短缺引发车企供应链调整,博世已启动西安工厂产能倍增计划,试图降低对安世半导体的依赖。而中国企业则加速技术替代,闻泰科技通过维系国内生产基地,保障了48%核心市场的供应稳定,为技术攻关争取了时间。

这场博弈印证了麻省理工学院供应链实验室的结论:"真正的产业安全不是筑墙,而是编织多节点韧性网络。"中国通过稀土技术绑定与全产业链布局,将管制效力延伸至越南、马来西亚等第三国加工环节,构建起多层次的规则影响力;而荷兰及欧洲则面临"技术优势与供应链安全"的两难——既想维持光刻机等核心技术的垄断,又无法摆脱对全球生产与资源基地的依赖。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中荷博弈暴露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深层矛盾: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与关键资源、生产基地的掌控者之间存在规则话语权的错位。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这种全链条覆盖能力使其在博弈中具备独特的反制弹性。

这场围绕股权与稀土的较量,本质是全球科技产业权力结构调整的缩影。当尘封的法律遭遇现实的产业链依赖,当技术优势碰撞资源掌控力,最终的平衡点或将落在更务实的规则协商与利益共享上。在你看来,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应如何构建兼顾安全与效率的新秩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来源:寰宇观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