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6年,《中国纺织报》社将迎来创刊40周年。40载风雨兼程,《中国纺织报》始终与中国纺织行业携手同行,见证了其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砥砺奋进、走向世界、由大变强的光辉征程。
2026年,《中国纺织报》社将迎来创刊40周年。40载风雨兼程,《中国纺织报》始终与中国纺织行业携手同行,见证了其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砥砺奋进、走向世界、由大变强的光辉征程。
值此之际,本报特别推出“砥砺40年,讲述中国纺织故事”系列报道。我们将聚焦行业领军企业,重温与《中国纺织报》一同成长的企业故事,忆往昔峥嵘,展未来宏图。
1895年,近代实业先驱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如今,拥有100万纱锭、800台织机的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生集团”),位列中国棉纺织企业排名十强,被誉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常青藤”。
“大生纱厂从投产到现在,130年来生产经营从未间断过,拥有国内先进的数字化纺纱车间与智慧纺纱工厂。”大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表示,多年来,企业坚持做好 “传承”与“发展”两篇文章,在坚守中变革,在变革中创新。
做强主业的坚守者
走进大生集团的展厅,企业130年的时光故事在眼前展开:从张謇首开中国机器纺纱之先河,到20世纪80年代技术改造成果被载入高等学府教科书,再到建成“十三五”时期第一个数字化纺纱车间,以及“十四五”时期第一个“智慧纺纱工厂”,大生集团不断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大生集团更是以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发展,不断拓展产业链版图。2020年,大生集团收购了当时属于南通华润大生纺织有限公司旗下的大生三厂,实现了张謇创办留存至今的三个纱厂全部回归大生母体的夙愿。2022年,大生集团收购华润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三家高支纱企业,进入全国棉纺织行业综合实力前十强。2023年,大生集团又与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欧化印染项目合作。
“通过收购欧化纺织部分股份,大生集团进一步打通印染关键环节,是公司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的一次重大机遇。”漆颖斌表示,围绕纺织全产业链拓展,大生集团将重点培植高端染整和面料生产两大核心板块,借此向服装家纺拓展纺织产业链,形成纺纱织造、印染、家纺与服装一条龙发展的产业格局。
如今,大生集团产业规模拓展至江苏、山东、安徽三省,智改数转网联在全行业率先实现从0到1的突破,天丝类产品在国内家纺市场占有率超过60%、全国排名第一,高支纱生产能力全国前三、占据全球约1/3的市场。
2025年,恰逢大生集团创立130周年,同时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漆颖斌提到:“130年来,大生有三不变:名字没有改变,主业没有改变,厂址没有改变,更重要的是,精神内涵没有改变。”在灵魂与根骨不变的同时,大生集团这根“常青藤”不断生出新的机理,勇于拥抱新时代。
技术创新的践行者
累计开发新产品400余个,其中22个通过江苏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通过持续的产品结构优化,高端产品比重提升至35%,产品差异化率达60%,非棉纤维产品占比超过80%……一串串数字,体现出大生集团用创新技术将一根纱做到极致。
“大生集团每年投入逾3000万元用于基础设备更新改造,年科研开发项目30多个、新产品100多个。”漆颖斌介绍,得益于此,大生集团的销售品种也从单一的坯纱、坯布向印染布、针织布、色纺纱发展,向高端的天丝、莫代尔纱转移。
当前,大生集团以加速品质、品种、品牌的迭代升级为核心目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如成功开发出轻定量粗纱条干均匀控制技术、集聚赛络纺专用装置以及长车集聚负压与车弄面温湿度均匀调控系统等重要技术。这些技术通过优化纺纱过程中的核心参数,有效提升了纱线生产的稳定性与一致性。针对莱赛尔纤维的特性,企业创新提出不同莱赛尔纤维混配使用及比例优化方案,保证了莱赛尔高支纱的高品质稳定生产。依托上述技术支撑,大生集团交联型莱赛尔纱线产品凭借卓越的品质性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首位,并荣获 “江苏精品” 认证。
近年来大生集团聚焦功能性与差异化发展,相继研发出吸湿速干、吸湿发热、防紫外线、抑菌除臭、功能性柔软、养颜护肤等二十余个系列的高新技术产品,积极引入德绒、咖啡炭、甲壳素、芳纶、中空涤纶等二十余种差别化新型纤维,通过纤维特性与纺纱工艺的精准匹配,推动产品向多元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纺织行业在不断开拓纤维新材料、纺织复合材料及产业用制成品的品类与应用。”漆颖斌表示,大生集团也尝试在纱线中注入更多科技含量,开发更多功能化产品,例如,在运动服装领域,希望能研发出既能吸湿速干,又能防割裂、防摩擦的面料;在时装领域能开发出更加贴肤、柔软的面料等等。
“智改数转”的先行者
“十几年前,我们研究世界各国纺纱业发展趋势后发现:只有坚持高端化、差异化才有出路,这不仅需要研发功能化、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也需要用数字化技术重塑生产流程、确保产品质量。”漆颖斌坦言,要打破传统老企发展困局、永葆活力,核心正在于智能制造转型。
于是,大生集团勇当“智改数转网联”先行者,为行业树立转型升级标杆。2015年建成“十三五”全国首个数字化纺纱车间,2017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22年建成投产“十四五”全国第一个智慧纺纱工厂,2023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2024年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第一个碳中和智慧纺纱工厂,2025年,5万锭碳中和智慧纺纱工厂已全面达产达效。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87亿元,利用现有厂房及配套设施进行全面智能化改造而成。工厂并非简单堆砌绿色与智能技术,而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物联网与绿色低碳技术深度融合,实现ERP系统与MES系统无缝衔接,形成“智能+绿色”相融共生的发展形态,打造全链控碳的“绿色工厂”“清洁能源工厂”,配套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研发设计中心,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智能化方面,工厂实现了智能物流系统的全面升级。新增智能排包系统,从清梳联到并条、粗纱、细纱工序,全部采用轨道输送或AGV无人小车搬运,不仅大幅提高物流效率,还可实现产品质量问题的精准追溯。
绿色化方面,项目采用一级能效电机和零碳纤维原料,通过购买绿电、自建光伏与风能装置等方式实现能源替代,并配备智能灯控系统,实现“无断头不亮灯”,向真正的“黑灯工厂”目标迈进,初步建立起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体系。
“‘智能+绿色’,带来的是生产效率与资源效率的双重提升。”漆颖斌介绍,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万锭用工不超过8人,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生产运营与产品实现近零碳排放,将为中国纺织行业能碳管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从实业报国的历史使命,到绿色智造的时代担当,大生集团始终挺立在中国纺织工业的潮头。漆颖斌表示:“智能绿色的实践已经成为百年大生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和效益增长的新引擎。我们不仅是在建设一个工厂,更是在探索一条适用于中国乃至全球传统纺织业的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路径。智慧化以及人工智能的运用将会使纺织这个传统行业,焕发出青春。”
撰文 / 本报记者 魏诗雯 摄影 / 本报记者 张贵东
编辑 / 马瑞 审核 / 王继征 终审 / 王冰
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