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诗人张说与《蜀道后期》:一首诗藏尽盛唐臣子的家国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7 09:13 1

摘要:提及盛唐诗歌,人们多想起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奇绝,或是杜甫“会当凌绝顶”的壮阔,却少有人留意张说《蜀道后期》中那声藏在秋风里的叹息。这首仅二十字的小诗,既是一位大唐重臣的行程日记,更是盛唐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缩影,而它的作者张说,更是撑起盛唐文治

提及盛唐诗歌,人们多想起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奇绝,或是杜甫“会当凌绝顶”的壮阔,却少有人留意张说《蜀道后期》中那声藏在秋风里的叹息。这首仅二十字的小诗,既是一位大唐重臣的行程日记,更是盛唐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缩影,而它的作者张说,更是撑起盛唐文治半边天的“大手笔”。

先看这位被忽略的“盛唐文坛掌舵人”——张说。他可不是寻常文人,而是集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武则天时期,他敢在朝堂上当面反驳酷吏,凭一句“今圣朝清明,岂有反者”救下数十人;唐玄宗时,他官至中书令,封燕国公,一手推动“开元盛世”的文化建设,连李白、王维都曾受他文风影响。更接地气的是,他不像有些文人只会纸上谈兵,曾亲赴边疆平定叛乱,在大漠里写下“边声乱羌笛,朔气卷戎衣”的诗句,这份“文武双全”的履历,让他的诗里多了几分常人没有的硬气。

再读《蜀道后期》,字字都是“打工人”的真实写照,却藏着家国大义。“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开篇就把盛唐官员的忙碌写活了——那时没有高铁飞机,从蜀地到洛阳,翻山越岭动辄数月,张说作为朝廷重臣,心里像揣着计时器,每一步都在和时间赛跑,只为按约定赶回京城复命。这哪是古代官员?分明是如今赶项目、赶会议的“职场人”,那份对“ deadlines ”的重视,跨越千年仍能让人共情。

最妙的是后两句“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明明是自己赶路晚了,却不抱怨山路难走,也不吐槽行程紧迫,反而“怪罪”秋风不等自己,先一步吹到了洛阳。这种带着点小委屈的幽默,把“逾期”的尴尬化解得举重若轻,既不失臣子的严谨,又藏着文人的灵动。要知道,古代官员逾期赴任可是大罪,张说却用一句诗把严肃的公务写成了生活化的调侃,这份“大气”不是装出来的,是经历过风浪后的从容。

有人说这首诗“小气”,没有家国情怀,可细想就懂了:张说争分夺秒赶路,不是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而是为了朝堂上的国事、边疆的安危。他笔下的“秋风”,吹的不只是洛阳城,更是大唐的万里江山;他心里的“预期程”,守的不只是个人的承诺,更是对国家的责任。这种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写法,比直白喊口号更有力量,也更接地气——就像如今那些为了工作奔波的人,看似在赶自己的路,其实也是在为家庭、为社会添砖加瓦。

《蜀道后期》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正因它写出了最真实的人生:有赶路的匆忙,有逾期的遗憾,却始终带着向前的劲儿。而张说这位“全能诗人”,也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豪迈,从不是写多么壮阔的句子,而是把家国责任藏在日常里,在平凡的行程中,走出不平凡的人生。

来源:大江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