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网传北京一科技公司“48小时”大裁员:产研中心就地解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15:58 1

摘要:一场上市前的紧急“瘦身”,北京这家认知智能大模型科技公司的裁员风波不仅暴露了AI独角兽的生存困境,更揭示了整个行业在商业化道路上的集体焦虑。

文 | 失业君小编 图 | Markus Spiske

一场上市前的紧急“瘦身”,北京这家认知智能大模型科技公司的裁员风波不仅暴露了AI独角兽的生存困境,更揭示了整个行业在商业化道路上的集体焦虑。

“产研中心就地解散,60多人仅保留一半左右。”“算法团队整组端走,剩余年假清零、期权归零,赔偿只有N+1。”“交接只给两天时间,9月30日前必须全部离职。”这些来自该科技公司员工的描述,描绘出一幅IPO前紧急裁员的画面。

该科技公司,作为“AI六小龙”中第一家冲刺上市的公司,今年4月正式启动IPO,正处于10月完成考核评估并准备上市申请文件的关键阶段。

然而,就是在这上市辅导的关键期,该科技公司却传出了多团队紧急裁员的消息。

该科技公司的这波裁员来得既突然又猛烈,被内部员工形容为“突然”且“粗暴”。

从网络爆料来看,裁员覆盖了多个团队,包括产研中心、业务线、bigmodel,以及chatbot产品智谱清言研发算法团队。

其中,负责私有化部署的智能体平台和MaaS平台的产研中心受影响最为严重。

据网络员工透露,产研中心“就地解散”,60多人的团队仅保留一半左右,转岗到交付部门。这一变动发生在智谱新模型GLM-4.6即将上线的关键时刻。

裁员节奏异常迅速,从下发通知到关闭员工的公司内网访问入口,只有短短几天时间。9月30日成为公司的一条“红线”,所有被裁员工的离职都不能拖延到这个日期之后。

更令员工感到不满的是公司对补偿方案的强硬态度。根据报道,“N+1”成为统一的补偿标准,剩余年假被清零,期权也被收回,几乎没有协商余地。

面对外界的广泛质疑,该科技公司终于在10月11日做出了官方回应。公司对媒体表示,“网上传言的裁员属于个例”,并强调目前有近50个岗位仍在招聘。

这一回应与之前多家媒体的详细报道形成了鲜明对比。早在10月10日,就有报道指出该科技公司在IPO前的关键阶段开启了多部门的紧急裁员。

更早的10月9日,已有媒体曝出该科技公司上市前多团队紧急裁员的消息。

对于裁员传闻,该科技公司最初的选择是保持沉默。在10月9日的报道中,媒体曾试图向智谱方面求证,但截至发稿前,对方未予置评。

直到两天后,公司才正式否认了大规模裁员的说法。

无论该科技公司如何回应,在多位员工和分析师看来,这场裁员与公司IPO的紧迫时间表密切相关。

作为AI 2.0时代第一家冲刺上市的公司,该科技公司今年4月正式启动IPO。按照上市辅导安排,9-10月正值IPO合格审查的关键期,需要完成从组织架构、财务数据等多方面的考核评估。

该科技公司的组织架构一直被诟病为“两头大中间小”,即商业化人才和算法AI院人才较多,而产品和工程人员较少。

据了解,该科技公司院约300人,商业化团队也差不多200到300人。如果算上工程院人才,智谱人员规模约有700左右,这几乎是其他AI六小龙里专注模型训练公司的2到3倍。

人员臃肿的问题在IPO审查前显得尤为突出。组织规模调整成为应对上市合规审查的必然选择。

在资本市场看来,700人的规模对于一家大模型创业公司来说确实偏高,优化人效比是上市前不得不做的功课。

除了应对上市审查外,该科技公司此次裁员的深层动因很可能是为了摆脱上一代AI企业的“外包化”困境,重塑“资本估值逻辑”。

该科技公司目前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三类变现方式:端到端的C端产品、公有云API的调用服务,以及私有化部署。

其中,私有化部署主要面向大型企业、地方政府等对数据安全和合规性要求高的客户群体。然而,这种定制化项目路线存在利润率低、项目周期长、回款慢等问题。

这正是上一个AI 1.0时代被验证过的失败路径,资本市场对这样的企业估值很低。

以AI四小龙之首的商汤科技为例,其曾深陷定制化泥潭,因回款周期过长导致现金流危机,至今未盈利,累计亏损超500亿。商汤科技2021年上市后市值也一路下滑,到2023年市值几乎脚踝斩。

该科技公司很显然需要新的商业叙事来支撑其估值逻辑。从业务重心的调整来看,公司正将资源向出海C端产品“Z.ai”倾斜,意图讲述一个更具想象空间、类似OpenAI的高利润率资本故事。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该科技公司的裁员风波并非孤例,而是整个“AI六小龙”面临行业寒冬的缩影。过去一年,DeepSeek的横空出世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其开源免费+低价API的模式,让创业公司的“技术独特性”故事濒临破产。

某投资人直言,当开源模型能用1/10成本解决80%需求时,创业公司的“技术独特性”故事就破产了。

在DeepSeek冲击下,AI格局正加速重构。没有足够资金支撑的“AI六小龙”,技术迭代速度已经明显落后于大厂,逐渐从“挑战者”转为“追随者”。

纵观“AI六小龙”,该科技公司可能还算日子好过的,起码还能看到上市的曙光,其他几家则活在挣扎中,尤其是百川智能和零一万物明显已经掉队。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坦言,公司两年半已完成一场战略性瘦身:员工规模从450人压缩至不足200人。

李开复创办的零一万物则陷入“套权争议”,整个预训练算法团队及Infra团队被裁撤,最终放弃预训练赛道。

有分析认为,“不出意外,该科技公司会比较顺利。这甚至与他的基座模型是否在第一梯队都无关,换句话说,DeepSeek再强,也影响不了其上市进程。”

该科技公司此次裁员,可能正是为了向资本市场展示其更加聚焦和高效的商业模式。

在巨头林立、开源冲击、商业化迷茫的三重压力下,AI独角兽们的上市之路并非通往成功的终点,而很可能是另一场更为严酷挑战的起点。

网友热议

@大焼麦shaomai(IP沪)

上市前紧急裁员,这不就是典型的资本套路吗?把数据做漂亮了就去圈钱,产研团队用完就扔,以后谁还敢投身技术研发?

@张牧云1998(IP浙)

N+1赔偿在互联网行业确实合规,但年假清零、期权归零太不厚道了。AI公司天天把技术情怀挂在嘴边,对待自家员工却如此冷血

@吾爱MINA(IP浙)

AI公司的商业化困境始终无解。做项目像外包,做产品又打不过大厂,现在连开源模型都来抢饭碗,这个行业到底路在何方?

@赖永平996(IP皖)

唉,最惨的是算法工程师们,昨天还在为GLM-4.6熬夜调参,今天就被整组端走。技术迭代再快,也快不过资本翻脸的速度。

@特里普TrumpLee(IPHK)

最讽刺的是裁掉了做私有化部署的团队,这恰恰是当前最可能赚钱的业务。为了资本故事放弃现实收益,这样的IPO能走多远?

最后一条,
确实……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