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特别深切地怀念一位抗战老兵。按他的话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八年抗战,一天不落”。这位老兵是一位老红军、老八路,他的名字叫刘邦云,他是我的爸爸。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特别深切地怀念一位抗战老兵。按他的话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八年抗战,一天不落”。这位老兵是一位老红军、老八路,他的名字叫刘邦云,他是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刘邦云,16岁参加红军,经历了红军长征和会宁会师。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爸爸所在的115师参加了平型关大捷。1939年3月,爸爸跟随罗荣桓政委转战山东,主要担任敌后侦查和保卫工作。解放战争时期爸爸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1949年5月进驻上海,长期在公安司法战线工作。
小时候问爸爸,为什么会选择参加红军呢?
爸爸说,红军是一支有理想、守纪律、为群众的革命武装队伍,这支队伍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和爸爸的交谈中,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是长征,是会师,是孟良崮,是平型关。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第一场胜利,歼灭了日军1200余人。爸爸参加了这场战斗,许多亲历的故事成为他一生的骄傲。
2010年我退休了,开始了寻访红色热土的旅程,我选择的第一站就是山西平型关。
2010年10月14日,这一天距离平型关大捷已过去73年零19天,我来到了当年爸爸征战的战场。
灵丘县委宣传部听说有一位参加过平型关大捷老兵的儿子专程寻访故地,委派了一名干部,赶了30公里路,早早来到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迎候我。
平型关关隘,呼呼山风扑面吹来,我仿佛和爸爸站在一起,父子间有说不完的话。
平型关大捷那年爸爸17岁,是686团的通信员。
部队首长三次勘察现场,做出了利用山区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战的决定,并进行了全面部署。爸爸所在的686团是主力部队,部署在主战场乔沟。10里长的乔沟两边是高山,中间是一条车马勉强能够通行的沟壑,是日军的必经之地,处于八路军伏击的“拦腰”位置。
平型关战斗发生在1937年9月25日,从上午7点打到下午1点。战斗打响后,师、团首长发现有一股日军正在攀爬我军没有设伏的制高点老爷庙,企图从老爷庙突破内长城逃逸,形势危急。首长命令我爸爸立刻带领3营9连越过沟底,抢占对面山坡上的老爷庙阵地,一定要守住内长城。平型关大捷最关键的战斗就这样打响了,打得异常激烈,战士们用刺刀击退了敌人。
战斗结束,指战员们到沟底打扫战场。我爸爸发现有一个躺倒在卡车下的日本伤兵,突然跳起身,举起刺刀向爸爸身边的战友砍去,爸爸迅速开枪击毙了这个日本兵。
为了尽早撤离战场,首长命令战士们将100多辆日军卡车全部烧掉。一个警卫员拿着火柴,想点着卡车轮胎,可是山沟里的风很大,火柴很快被吹灭了。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爸爸发现许多卡车因激烈战斗引擎盖被撞开,他灵机一动,从腰间拔出只有通信员才配置的信号枪朝卡车的引擎部位发射信号弹,顿时车辆着火了。首长马上命令所有的通信员,用这样的方法把日军的卡车一辆接一辆挨个儿点着了,爸爸也因为在战斗中英勇的表现和机敏的反应,荣立了战功。
爸爸92岁生日那天,想起了平型关大捷后部队教唱的《劝降歌》。这是一首日文歌,时隔75年了,爸爸竟然一字不差地唱了起来,我赶紧用手机录音。我讲课时播放这首歌,大家都说爸爸的日语发音很准,掌握节拍也很到位。
家里客厅茶几的玻璃板下,一直压放着我去平型关拍摄的全景照片,我特意放大打印,看上去很清晰。爸爸每天都要长时间仔细端详照片,还经常用手指比划,好像在寻找当年他埋伏的战壕。有一次,爸爸兴奋地说:我找到686团的阵地了,在老爷庙的对面。我们没有丢失阵地,还夺回了老爷庙,守住了长城。
在爸爸的心目中,长城不仅仅是厚重的墙体,还是守护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魂。
来源:东坡不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