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国防观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00:16 2

摘要:步入成熟后,国防对我而言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它藏在军工路的梧桐叶间,随着地铁8号线的节奏起伏,甚至在深夜加班时,透过陆家嘴的玻璃幕墙与星辰对话。这些细碎的感知,让我渐渐读懂:国防强盛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的

步入成熟后,国防对我而言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它藏在军工路的梧桐叶间,随着地铁8号线的节奏起伏,甚至在深夜加班时,透过陆家嘴的玻璃幕墙与星辰对话。这些细碎的感知,让我渐渐读懂:国防强盛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的生活温度。

一、军工路历史回响

每每经过杨浦区军工路附近,总会路过一块褪色的铜牌:“此处为江南制造总局旧址,1865年李鸿章创办”。起初我并未在意,直到有次在博物馆看到展出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模型,解说员提到:“中国近代海军的起点,就在上海军工路”。

现在,我尝试着去观察这条路的变化:2000号的船舶研究所里,科研人员抱着图纸匆匆走过;1500号的军工产业园中,无人机企业正在测试新型侦察设备。有天早晨,我看到一位穿作训服的老人在铜牌前驻足良久。他指着锈迹斑斑的“总局”二字说:“我父亲在这里造过鱼雷,我现在在张江搞雷达研发,孙子在交大学航天工程——三代人,都在这条路上。”

二、8号线的国防启蒙

地铁8号线人民广场站的电子屏总在循环播放“强军十年”纪录片。有次等车时,我盯着屏幕里055型驱逐舰劈波斩浪的画面,旁边一位穿迷彩服的年轻人突然开口,“这艘舰的燃气轮机,是上海企业造的”。他指着胸牌上的沪东造船厂说:“我负责动力系统调试,上周刚从三亚回来。”

那天晚上,我查资料发现:上海不仅造出了C919大飞机,更有200多家企业在为国防科技“隐形”助力——闵行开发区的导弹制导系统、临港新城的卫星通信模块、松江工业区的特种材料……原来,在我们繁华热闹的陆家嘴天际线背后,藏着让中国站得更稳的“科技脊梁”。

三、外滩的科技光影

有一次到外滩看灯光秀。当“歼-20隐身战机”的全息投影划过外滩大楼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欢呼。旁边一对父子正在讨论:“爸爸你看,我的玩具,和真的一样吗?”父亲笑着回答:“真导弹的导航芯片,可能和爸爸手机里的处理器来自同一条生产线。”

这番对话让我想起上周在科技馆的经历。当讲解员说“上海造”的无人机侦察系统已列装边防部队时,前排一位老人突然起身:“我孙子在临港做无人机测试,他说现在边防战士用手机就能操控侦察机。”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对话,像拼图般拼出一个真相:国防强盛的密码,就藏在我们每天使用的科技产品里。

四、几代人的国防接力

上周末,我带着相机去军工路拍摄城市纪录片。在船舶研究所门口,遇到一位推着自行车的老人,车筐里放着泛黄的《船舶工程》期刊。攀谈后得知,他是1958年从交大毕业分配来的工程师,参与过051型驱逐舰的研发。

“现在年轻人用的3D建模软件,我们那时候想都不敢想。”老人抚摸着研究所的铜门说,“但有些东西没变——当年我们用圆规画图纸时,心里想着的是不让敌人打进来;现在你们敲代码时,心里装的也是这个。”

分别时,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生锈的船模螺丝:“1980年我们造第一代导弹护卫舰时,这颗螺丝拧在主机舱。现在它老了,但你们的新螺丝,该拧在更远的星辰大海上。”

五、市井里的国防温度

小区快递站里,00后快递员小王总把标着“国防科大”的包裹单独存放。有次我见他抱着一个贴着“精密仪器”标签的箱子小跑,嘴里喃喃自语说道:“可能是国防用途的导航模块,上次摔了个普通包裹被客户骂,这个我可得小心。”

军工路菜市场里,卖水产的张大叔听到顾客讨论航母下水,立刻放下秤杆:“我儿子在江南造船厂焊接甲板,他说那钢板比我的鱼还新鲜!”

陆家嘴某咖啡馆里,两位工程师模样的顾客正低声讨论“某型导弹的复合材料”。服务员悄悄把空调温度调高两度,又往他们桌上多放了包纸巾。“上次听见他们说图纸不能受潮”,服务员擦着杯子说,虽然听不懂,但知道这些很重要。后来我才知道,这家咖啡馆因保密意识强被附近科研院所定为“推荐场所”。

作为没有军旅经历的普通青年,我或许永远造不出航母;读不懂军事论文;成不了科学家,但我能记住军工路的历史能向新来的同事讲述“上海造”的国防故事。这些微小的光亮,就像黄浦江上的点点渔火,终将汇成守护祖国的星河。

来源:东坡不做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