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年的9月初,本号在分析北方30万吨干船坞内部,从当年的4月份开始,到过去了5个月之久,仍然磨磨唧唧,不慌不忙的只有2个模块出现在庞大的干船坞内,像故意磨洋工的进度。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在进行整体的模块定位,为后续的快速合拢寻找一个最可靠的基准。这就像给建筑打基
在今年的9月初,本号在分析北方30万吨干船坞内部,从当年的4月份开始,到过去了5个月之久,仍然磨磨唧唧,不慌不忙的只有2个模块出现在庞大的干船坞内,像故意磨洋工的进度。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在进行整体的模块定位,为后续的快速合拢寻找一个最可靠的基准。这就像给建筑打基地,如果地基本身不牢靠,或者从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偏斜,那么整个建筑往上盖的越高,则偏离正常垂直线的幅度就会越大。从古代建筑师就知道用铅垂线与水平仪校准垂直与水平两个方向的精准度。而当前则普遍使用激光,校准精度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当今合拢军舰甚至包括最大的航母,也普遍采用激光校准。模块合拢期间,会在水平隔板与垂直甲板上都临时切开一些半月形的小孔,直径一般不超过200毫米,
多束激光从机炉舱等核心部位射出,可以直接贯穿整个纵向船身,必要时也可以直接贯穿12层到13层之多的垂直甲板,来精确定位上下左右前后不同模块合拢期间的精准度。用这种新方法合拢后的航母精准度极高,可以完全避免类似小鹰级的2号舰,也就是服役仅仅三十年不到就被炸掉的美国级的隐形建造事故。于是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前5个月13万吨级的巨舰只有前后2个模块慢腾腾的在熬日头:第一是夏季气候炎热,钢铁船体本身在高温下容易轻微变形;而且需要逐步释放内部的焊接应力。因此早期入坞少量模块进行先行的基准定位就可以理解了。而从9月份开始,工程进度则急剧加快。而在9月份之前,狼山一直预测这艘巨舰的建造方位,大概率是船头朝外,船尾朝内!与此前同船坞,
的16、17舰的建造方位都相反。而到了10月初,也就是153米的2个巨段出现后,又判断还是船头超内,未来建造完毕,倒退着下水出坞。而根据最新的图片,发现可能最初的判断才是最正确的!中间还是被轻易误导了。这就是目前在机炉舱之前,靠近船坞门口的位置,首次出现了完全是深V造型的吃水模块,这是前船身的最典型标志。因为整个核心机炉舱吃水船体,包括再往后边的船尾部分,基本都是U型吃水,绝不可能出现完整的V型狭窄舰体。如此一来,整个后船身的一大段,根本不用纵向拖行到中间了,只需在原地等待,中间的模块就自然而然的与之最终合拢焊接在一起!
来源:匈奴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