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项目填补技术空白、守护工程安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22:35 2

摘要:日前,记者从总部位于滨海新区的中建八局华北公司获悉,中建八局承建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项目在《国家记忆》栏目播出。

津滨海讯(记者 魏一凡 通讯员 张家豪)日前,记者从总部位于滨海新区的中建八局华北公司获悉,中建八局承建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项目在《国家记忆》栏目播出。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最频繁、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超58%的大陆国土面积处于7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平均每年由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16.5%。

赋能防震减灾

中建八局匠心筑造“国之重器”

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项目位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总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是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又一“国之重器”。

项目分为实验中心及仿真中心,实验中心分为大型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其中,水下振动台兼具陆地、海洋两种工况的环境模拟能力,建成后对于保障水利、土木、海洋、交通等重大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筑造高质精品

17.5米超厚大型振动台混凝土

大型振动台是地震模拟设施的核心部分,其核心区厚度高达17.5米。因振动台的特殊性能,对混凝土质量提出极为严苛的要求。面临超厚混凝土的裂缝难题,项目团队坚持科技引领,自主研发大体积混凝土,收缩变形试验检测技术,通过召开多次专家论证会,先后进行实验室配合设计、数值模拟分析、试验柱数据监控等工作,方才将最优化混凝土配制成功。

在混凝土浇筑阶段,项目创新性采用叠合楼板式分层浇筑法,以此减少单次浇筑厚度和浇筑量,降低超厚设备基础开裂风险。施工时系统控制混凝土各阶段温度参数,强化保湿养护措施,通过外掺金刚砂实现高强耐久性,以技术为引擎,以创新为突破,成功解决超厚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难题。

0.53毫米书写“中国精度”

重型埋件和群组埋件高精度制作

振动台是完成抗震试验研究的重中之重,共连接着42组、总重600吨,面板均厚350毫米的重型埋件,其中包含510根高精度栓杆,设计要求每根栓杆的平面与标高误差均为±2毫米,数量多、精度高的埋件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竖向作动器埋件,先分离后锚固分级控制精度技术,以确保埋件精准定位,同时避免了层状断裂的难题。

对于避险减灾来说,每一秒都十分宝贵;而对于振动台来说,每一毫米都不将就。项目团队创新设计整体高强支撑架、高刚度埋件支架,最终成功将支架最大变形量缩至0.53毫米,比既定设计缩减了近四倍,实现极限精度的控制安装。

大型振动台有着世界最大的三向六自由度振动台。项目团队充分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达到更高精度要求,项目自主研发“三向六自由度”定位与安装技术,通过精调装置实现三向调节,完成精调安装。

项目研发栓杆式、套丝式测量靶标,实现快速精准测量。技术人员每日在固定时间进行精调,不断接近运营使用时的室内温度、湿度,形成一套夏季高温环境下高精度埋件测量定位方法,多措并举确保埋件及栓杆安装精度。

绿色建造 践行“双碳”

项目在绿色施工管理方面持续创新,不断总结,创造绿色施工亮点,助力大国重器绿色建造。

项目在施工全过程中,深化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验中心和仿真中心地上部分均采用装配式建筑,综合主体结构、围护墙和设备管线各方面,两个单体建筑整体装配率均超70%。

优先应用装配式钢结构材料,以工厂化生产实现材料尺寸的精确控制,从源头上杜绝浪费,满足工程对高品质要求同时,使施工过程更加绿色、低碳。

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大型振动台地下三层使用约2.2万立方米仿毛石混凝土进行回填。为合理利用现场有限物料,项目利用因临时道路破拆而废弃的混凝土桩头代替毛石,实现“变废为宝”,全程共利用废弃混凝土约6600立方米,减少废弃建筑垃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心怀国之大者,矢志国之重器;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发展。未来,中建八局将一直以匠心筑民心,与“国之重器”一同守护社会平安。(中建八局华北公司第一分公司供图)

来源:津滨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