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锐评”小米SU7事故,文章有4个“漏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22:17 1

摘要:漏洞① 文章暗示小米忽视安全:认为雷军过度强调颜值、智能,而忽视汽车安全。

最近,第一财经火了!

因为,它对小米汽车成都车祸做出了超乎“官方媒体”的评论。

先上文章,大家看完再评论。

然后,引发热议!

支持它的人,说正义媒体,敢于发声!

反对它的人,说无良媒体,恶意抹黑。

而作为一个小小自媒体,斗胆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个人认为,第一财经这篇文章有漏洞,而且还不少。

下面,简单梳理一下,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漏洞① 文章暗示小米忽视安全:认为雷军过度强调颜值、智能,而忽视汽车安全。

漏洞分析:归因过于简单:将营销重点与安全投入直接对立。

企业完全可以在注重设计的同时也重视安全啊,宣传重点不等于研发投入的全部。

不宣传不代表人家不做,不重视。

漏洞② 直接关联理念与事故:将“年轻人的第一台还是最后一台车”的质疑,与具体事故直接挂钩。

漏洞分析:

缺乏证据链条:在官方调查结果出来前,直接将单起事故(驾驶员涉酒驾超速)归咎于造车理念,忽略了具体事故中人的因素和复杂环境,论证不严谨。

我们都知道,酒驾本身已经涉嫌危险驾驶。

你不能因为别人这个,就把责任完全推给车企。

每个车企,每天都有车祸在发生。

只不过,热度没有小米汽车高,没人关注而已。

漏洞③ 片面解读营销话术:将“大号手机加四个轮子”的比喻,当作小米造车的全部逻辑进行批判。

漏洞分析:这属于错位批判,将一种便于传播的类比当作完整的产品定义来批判,属于偷换概念。

汽车与电子产品的底层逻辑差异是行业共识,小米在实际造车中必然需要考虑。

漏洞④ 聚焦门把手设计:以雷军用“优雅”形容门把手为例,论证其不关注安全。

漏洞分析:这属于以偏概全,用一个宣传词汇否定整个安全体系。

车辆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车身结构、电池防护等,远非一个门把手设计可以代表。

除了以上漏洞,第一财经的文章还存在以下问题。

将观点建立在未被证实的前提上:文章的整个立论基于一个假设,即“成都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车辆本身的安全缺陷”。

然而,根据成都警方的初步通报,这起事故中驾驶员涉嫌酒后驾驶,而且还可能存在超速行为。在最终调查结果出来前,任何将事故原因直接归咎于车辆或造车理念的论断,都缺乏坚实的事实基础。

其次,用情绪化表达替代理性分析:

文中使用了如“彻底地反噬”、“达摩克利斯之剑”、“到底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还是最后一台车”等大量情绪饱满的词汇。

这些表述虽然能引发共鸣,但也容易掩盖对复杂事实的深入剖析,却偏离了客观报道的轨道,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专业媒体的作品。

所以说,作为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

当面对这类引发广泛关注的悲剧和随之而来的舆论风暴时,更应该采取一个理性的视角:

1. 尊重调查,等待事实结果:

汽车事故的原因调查通常非常复杂,涉及车辆状态、人为因素、环境路况等多方面。权威部门的最终报告是判断原因的唯一可靠依据。在报告发布前,保持审慎是必要的。

2. 专业问题谨慎评判

比如,汽车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设计、研发、制造、使用等多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能因为某个单一事件或设计特点,就全盘否定一个品牌的所有安全努力。

例如,关于小米SU7的门把手,其内部有微动开关可实现电动解锁,而碰撞后车门的解锁机制和救援流程,是需要专业评估的技术问题,而且超高速度碰撞可能会引发机械形变等等。

我不信,你一个媒体作者比人家工程师还懂汽车安全?

3. 理性监督,对煽动情绪的内容保持警惕:

作为官方媒体,媒体监督对企业成长至关重要。

但负责任的监督应致力于呈现已知事实、厘清技术疑点,而不是在事实不清时急于进行道德审判和煽动公众情绪。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来源:瞎聊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