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鲜半岛离中国到底有多近?可以这么说,在鸭绿江边的丹东,只要站在断桥上抬头看,就能看到对岸新义州的楼房。然而,几十米的距离,却隔出来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朝鲜半岛离中国到底有多近?可以这么说,在鸭绿江边的丹东,只要站在断桥上抬头看,就能看到对岸新义州的楼房。然而,几十米的距离,却隔出来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不过,比距离更近的是关系,朝鲜半岛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中国的附属国,不但文化和我们一脉相承,就连国王登基都得来找中原王朝皇帝请旨。
但为什么,朝鲜半岛始终没成为中国的领土?
要论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历史渊源,那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了。在我国战国到秦汉的书籍,像《山海经》、《管子》等,都有朝鲜的记载,到了汉朝,中原王朝与朝鲜的关系更进一步,刘汉朝廷设立四郡管辖此地。
后来,从唐朝对高句丽的整治,再到明朝对朝鲜的庇护,都让这个半岛离不开中国。即使在清朝建立后,朝鲜人依然自认为是“明朝遗民”,与中国的关系仍然亲密无间。
那既然这么亲密,中国为何迟迟没有彻底将朝鲜收归囊中?答案很简单,因为性价比不高。
在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里,所谓“天下”并不是用边界线画出来的,而是靠礼仪秩序维系的。谁承认中央王朝的正统,愿意朝贡、遵守礼仪,谁就是“自家人”。
这种“天下共主”的思维,也决定了历代都不急着去把朝鲜占为己有。
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后就说过:“朝鲜守礼,不可夺其地。”
他认为,一个讲礼义、守秩序的邻国,比强行征来一块管理麻烦的土地更重要。
何况,朝鲜对中原王朝来说的地理位置偏远,物资匮乏,且并非军事重镇,也没有成为交通要塞的地位,强行纳入只会增加管理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古代的朝鲜的资源有限,农业不发达,不适合用作储备粮仓,也不能给中原王朝带来足够的经济利益。
因此,历史上中国并未试图将朝鲜纳入自己的版图,而是采取了放手的策略,来避免无谓的资源浪费。
除去这种资源考量,还有个更实际的因素是,朝鲜的存在对中国更像是一道缓冲地带。在版图上,它夹在辽东和日本之间,是抵御外敌的第一道防线。
明朝万历年间的那场“壬辰倭乱”,就是这层防线的最好例证。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率大军进攻朝鲜,一路打到首尔。朝鲜国王李昖仓皇逃到北方,向明朝求援。
万历皇帝共派出数十万大军援助朝鲜,光军费就耗掉国库近三分之一,而如此大费周折去帮一个藩国,正是因为他们明白,一旦朝鲜倒了,下一个被打的就是辽东。
可到了19世纪,西方列强闯进来后,这套宗藩关系就开始崩塌。
而这时的朝鲜内部也起了变化,一部分人想摆脱清朝的控制,学习日本搞现代化;另一部分还想抱住老大腿。就在这种摇摆之间,日本抓住了机会。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被迫签下《马关条约》,自此中国失去了朝鲜半岛的宗主地位,日本则趁机扶持亲日势力,不到十年,朝鲜就彻底被日本吞并。
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后,朝鲜彻底亡国。而那时的清政府已经如雨中浮萍,自己都保不住,哪还管得了邻国的命运。
而到了二战以后,朝鲜半岛局势更是风起云涌......
从地理上看,朝鲜半岛敏感的战略位置,让它长期成为外部势力角力的舞台。
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虽然结束了日本殖民时期,但依然没逃过被大国控制的命运,半岛一分为二,北方由苏联扶持建立政权,南方则由美国主导,两个政权各自独立建国,从此一线相隔,互不往来。
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更是将对立彻底撕裂。而70多年过去后,半岛南北发展差异也更加明显。
南边的韩国,24年GDP总量超过1.7万亿美元,跻身全球第十经济体,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国;
而北边的朝鲜经济总量却不到韩国的六十分之一。这种天差地别的结构,让半岛的统一变成一道几乎无解的题。
不仅如此,据专家估算,若南北韩统一,最多可能需要1.5万亿美元用于重建,这个成本对任何国家来说都难以承受。
而朝鲜半岛更深的困境,还远不止经济,安全同样是个大问题。韩国境内长期驻有约2.8万名美军,从首尔到釜山,还有美军的40多个军事基地。
每年,美韩都会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动辄投入数十架战机、上万士兵,直指北方,而北方朝鲜的回应则是多轮导弹试射。这种军事对峙的循环,让半岛像一个随时可能被点燃的炸药桶。
更棘手的是,外部势力想要的绝不止于此,美国希望通过驻军和军事存在,把半岛变成对付中俄的前线;日本也想借着鼓吹“朝鲜核威胁”,来加速推动军事正常化。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真正希望半岛和平的还是中国。我们不图半岛一寸土地,也不愿看到它乱。几十年来,在坚持“和平稳定”“对话解决”这些事上,中国说得清清楚楚,也做得踏踏实实。
无论是过去推动六方会谈,还是现在在边境搞贸易合作、通道建设、人道援助,中国该做的绝不含糊。
更何况,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坚定走互利共赢的道路,与其卷入半岛争端,不如通过合作来两全其美。
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点。在朝鲜对外贸易中,有98%以上来自中国。丹东—新义州口岸的货运量更是占中朝贸易总额的八成以上。
不止朝鲜,中国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就超过3000亿美元,占韩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
韩国的半导体、汽车、显示屏也大量依赖中国市场。而这种经济的高度合作也让我们看到,中国与半岛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新编韩国史》第三卷,1993年。
央视新闻,《中朝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互致新年贺电宣布启动“中朝友好年”》,2024年。
观察者网,《韩国何以成为中国第二大经贸合作伙伴?》2025年1月25日。
来源:全民历史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