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千帆竞发 书林万汇争芬,纵览百年前集美学校出版的刊物(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15:17 2

摘要: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和新学的兴起,全国各地掀起办报、办学、办会的热潮,各学校也普遍重视出版活动,把出版工作视为培养人才、改进教学、提升学术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一环。当时的集美学校开明办学,蓬勃发展,学术氛围渐浓,师生传播意识强,故而学校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呈

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和新学的兴起,全国各地掀起办报、办学、办会的热潮,各学校也普遍重视出版活动,把出版工作视为培养人才、改进教学、提升学术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一环。当时的集美学校开明办学,蓬勃发展,学术氛围渐浓,师生传播意识强,故而学校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根据各收藏单位现存刊物及有关文献记载,目前已知民国时期集美学校出版的刊物多达43种(本文介绍的范围仅限民国时期集美学校出版的刊物,不含图书),这些文献是民国时期集美学校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财富。

一、民国时期集美学校出版刊物概况

集美学校出版刊物颇为繁盛,类型丰富。按照刊物所刊载的内容性质及主办方可分成综合性校刊、学术类刊物、社团类刊物、校友通讯刊物、其他机构刊物等几种类型。民国时期“报”与“刊”未有明确界分,有些出版物虽以“报”为名,其实属于刊物。

(一)综合性校刊

是由集美学校或其下设学校主办的综合性校级刊物,也就是校刊。不仅报导新闻、校闻,还刊载一定分量的学术文章。主要有《集美周刊》和《集美中学月刊》2种。

《集美周刊》为集美学校校刊,于1921年10月2日在厦门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原刊名为《集美学校周刊》,后改为《集美周刊》。厦门集美学校主办,由集美学校秘书处周刊编辑股编辑,后改为集美学校校董办公室编辑。抗战期间曾迁安溪出版,抗战胜利后又迁回厦门出版。该刊为周刊,至1950年7月停刊止共出版815期,是集美学校出版时间最长的刊物。该刊以“传播学校消息,发表教职员学生著作,商榷中小学教育方法”为主旨,全面反映了集美学校自1921年10月至停刊前的各个学期的各类校务消息以及教职员学生作品等,主要栏目包括:布告、公牍、演讲、校闻、体育会消息、童子军消息、诗歌、译述、研究、通讯、笔记、论著、实习日记、学生文艺、教师研习报告、气象报告等,其中校闻又分师范部消息、中学部消息、水产部消息、商业部消息、女师部消息、女小部消息、教育推广部消息等。

(图1 《集美周刊》封面1)

(图2 《集美周刊》封面2)

《集美中学月刊》为集美中学校刊,于1936年4月1日在厦门创刊。由福建私立集美中学校出版委员会编辑发行,主席为黄村生,委员有陈村牧、黄泰耔、谢锦波等。该刊每月出版一期,每学期出版四期,寒暑假暂行停刊。《集美中学月刊》注重学术研究教学上实际问题之讨论及学校实施状况之报告,并刊登校闻。遇有必须集中讨论之问题时得出专号。该刊除由本校全体教职员学生负责供给稿件外并欢迎校友投稿。

(图3 《集美中学月刊》封面)

(二)学术类刊物

集美学校出版的学术类刊物,有的由集美学校主办,有的由集美学校下设的学校主办,有的由研究机构主办。主要有《集美学校季刊》、《师范教育》、《集美师范月刊》、《儿童导师》等19种。以下按创刊时间顺序介绍:

《师范教育》:1922年1月在厦门创刊。该刊以“广储人才,以备应用”、“博采言论,以资参证”为目的,由集美学校师范部、小学部出版。主要刊载师范教育类文章,主要栏目有评论、研究、论著、译述、图表、报告等。该刊后改为《集美师范月刊》。

(图4 《师范教育》封面)

《集美学校季刊》:1924年8月在厦门创刊。由集美学校主办,蒋希曾任编辑主任。该刊为季刊,但目前已知仅出版一期。由时任集美学校校长叶渊为该刊所写的发刊词可知,因校刊《集美周刊》“篇幅所限,除纪录重要校事及文件而外,鸿篇钜制,未获尽量刊载。教职员及学生研究之所得,尚无适当发表之机关也。于是有季刊之提议。”因此,《集美学校季刊》偏重学术性,以刊载师生研究论文为主,内容涉及教育、水产渔业、数学、美术、戏剧等多学科,也有一些师生创作的文学作品等。

(图5 《集美学校季刊》封面)

《民治》:1925年在厦门创刊。民治硏究会出版。周刊。主要刊载硏究自治论文。

《集美师范月刊》:因《师范教育》的研究范围较狭,出版不定期,特改为《集美师范月刊》。1926年4月在厦门创刊,月刊,停刊于1926年6月,共出版3期。由集美学校师范部编辑出版发行,主编倪文宙。该刊属师范教育刊物,以“介绍教育学说及书报”、“与各地教育家交换知识”、“讨论本省教育上重要问题共谋解决”为创刊主旨,主要刊载师范部教职员作品,载文以师范教育为主。主要栏目有报告、演讲、论文、研究成果和书讯等。

(图6 《集美师范月刊》封面)

《厦大集美国专学生会季刊》:1926年9月,集美学校国学专门部创办,1927年9月移并厦门大学,称厦门大学集美国专。该刊于1929年6月在厦门创刊。由厦大集美国专学生会出版委员会编辑发行,厦门福建印书馆承印,创刊号出版委员会委员长为包树棠。季刊。该刊仅存1期,停刊原因与时间不详。该刊属国学研究刊物,以刊载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及福建民俗的研究论文与译著为主,同时发表该会会员的诗词、碑传文等文艺作品。栏目有专著、研究、杂著、文艺。

(图7 《厦大集美国专学生会季刊》封面)

《延平旬刊》、《延平旬报》、《延平半月刊》、《延平画报》:这四种刊均为集美学校小学部“为提高儿童写作能力,及鼓励其发表兴趣起见”而出版的儿童刊物,一脉相承,其刊名经历了多次变迁。《延平旬刊》创刊于1929年,设小言、纪事、常识、乐园、美术五个栏目,黄淑贞曾主持笔政。1931年改为《延平旬报》,郑秉德曾指导编辑,除小言、纪事、常识、乐园、特载等栏外,增设低幼栏,作为低年级儿童发表之园地,并不定期出版专号。1935年10月,因小学部新出一铅印儿童刊物《万花筒》,故改为《延平半月刊》,为壁报性质,设有小言论、文艺、万花筒、新闻、乐园等栏目,与《万花筒》每两周间隔出版。1936年10月,改为《延平画报》,仍为壁报性质,每两周出版一期,由高中级儿童负责搜集材料,内容分美术工艺、时事剪贴、生活漫画等,并根据节日、纪念日及重要活动等不定期出版专号。

《小学教育》:1929年在厦门创刊。集美小学校出版。主要刊载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由该校研究课主任任总编辑。

《集美初等教育界》:1930年3月31日在厦门创刊。由集美教育推广部、集美幼稚师范、集美小学、集美女小学编辑出版。季刊,正常情况下逢1、4、7、10月出版。该刊属于教育刊物,主要任务为研究初等教育实际问题、介绍新教育方法、报告实验工作。栏目有论著、译述、研究、报告、介绍书报、转载。必要时或集中讨论某问题时则发行专号。

(图8 《集美初等教育界》封面)

《南国乡音》:1932年9月在厦门创刊。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出版,半月刊。主要报吿乡师消息、讨论乡村敎育。

《万花筒》《天马周报》《天马儿童》《集美儿童》:这四种刊均为集美学校小学部出版的儿童刊物,一脉相续,刊名亦经历了多次变迁与整合。《万花筒》于1935年9月在厦门创刊,由集美学校第二附小编辑出版,主编吴再挺。半月刊或月刊。主要刊载儿童教育及儿童文学作品。《天马周报》于1933年10月在厦门创刊,由集美学校女小学校(后为第一附小)编辑出版,由原壁报性质的天马旬刊改名而来,柯子炎、林友梅、林耀华为编辑委员,为儿童课外补充读物。1936年2月改名为《天马儿童》,由王登沂任编委会主席。旬刊。设小新闻、小言论、小常识、文艺、小乐园等五个栏目,不定期出版专号。1936年10月,“为求内容充实划一起见”,小学部将《万花筒》和《天马儿童》两刊综合编订,改名为《集美儿童》,设小科学、小言论、散文小品、新书介绍等栏目,并根据节日或纪念日设有特辑。

《儿童导师》:1934年6月5日在厦门创刊。由集美学校、集美师范学校、集美消费公社发行。主编为朱智贤,常任编辑为王秀南、张云缙等。约每半个月发行一次,全年共出20期。1934年创刊时作为《集美周刊》的副刊出版,1935年起改为单独刊行。《儿童导师》属儿童教育类刊物,主要内容为师范教育类文章。该刊“以介绍实际材料,指示具体方法为目的”,设有教育论著、教育文艺、教育漫画、书报介绍、问题讨论、实施报告、教育通讯七个栏目。

(图9 《儿童导师》封面)

《新芽》:1941年11月30日在福建大田创刊,是集美学校内迁办学时期创办的刊物。由集美高级商业学校编辑出版(住:福建大田)、集美商校消费合作社总经销(住:福建大田玉田乡)、集美中学消费合作社(住:安溪文庙)及各地书店代售。月刊,目前已知仅出版创刊号。主要刊载阐述、商业经济专论、文艺创作、文艺理论、书评等内容。

(图10 《新芽》封面)

《自学》:1942年3月在福建安溪创刊,也是集美学校内迁办学时期创办的刊物。由《自学》杂志社编辑、安溪集美中学发行、泉州正平印刷厂印刷。据时任校长陈村牧所写发刊词,因战时文化资粮匮乏,故创办此刊,“一方固在介绍中学生以各科参考之材料,一方亦谋供应同等青年以适于自修之读物”。设社论、符号科、自然科、社会科、技体科、文艺、文选、学生园地等栏目。

(图11 《自学》封面)

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学术性刊物外,集美学校还曾计划出版《集美学报》这一纯学术性刊物。1939年9月,集美学校考虑到《集美周刊》“性质偏重于学校消息之报告,故对于有关学术方面之文字,多因篇幅关系,不能尽量刊载,而本校乃闽南最高学府之一,教职员又多为饱学之士,似不能无一学术刊物,以为对外交换智识,对内研讨学术之工具”,故筹备出版《集美学报》。当时陈村牧校长指定编辑主任刘宇负责计划此事,并经校务联席会议聘定庄松岳等8人组成学报编辑委员会负责进行此事。可惜后来该刊并未出版,其时为集美学校抗战内迁办学时期,概因时局艰难所致。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