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常规检查中,这2项数值异常,可能是肿瘤信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5:29 1

摘要:一大早,62岁的王大妈来到社区医院,坐在候诊区,她低头翻着体检报告,脸上满是疑惑。拿到血常规结果的那一刻,她心里咯噔一下,两项指标后面被红色高亮标出。

一大早,62岁的王大妈来到社区医院,坐在候诊区,她低头翻着体检报告,脸上满是疑惑。拿到血常规结果的那一刻,她心里咯噔一下,两项指标后面被红色高亮标出。

见到医生时,王大妈紧张地问:“医生,我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

这标红,是不是肿瘤要找上我了?”医生耐心地翻阅报告,轻声说:“别急,有时候一些异常确实要格外注意,特别是和肿瘤信号相关的血液数据变化。”

但究竟血常规的哪些数值跑偏真的需要我们警醒?长期异常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健康玄机?

很多人只关心“有没有不舒服”,却忽略了检查单里“最早的身体求救信号”,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血常规报告里两个最容易被“忽视”的“红灯”,尤其第二项,很多人都没听过,细思极恐!

每次体检,血常规是流程里最简单的一项,却是最值得重视的一环。血常规可以初步揭示身体的炎症、免疫、造血等功能状态,一些肿瘤或血液系统“大问题”,甚至能在这张单子上提前“暴露马脚”。

但现实里,大多数人的关注点常常只在“白细胞高不高”“有没有贫血”等表层,却错过了红细胞、白细胞亚型、血小板等“深水区”的信号

权威统计显示,2022年健康体检人群中,发现有血常规异常者比例为23.9%,其中反复异常更值得警惕

医学数据显示,早期消化道肿瘤、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某些慢性炎症类疾病等,在血常规中常有特殊“蛛丝马迹”。如果总拿“不疼不痒不担心”来安慰自己,等到症状明显时,病情往往已非初期。

一是,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

白细胞是人体“卫生警察”。白细胞持续升高或降低,尤其当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异常时,要警惕血液系统或骨髓有重大问题。具体地说:

白细胞异常升高:并不只是感冒或“上火”这么简单。当白细胞计数>10×10⁹/L,而没有明显感染(发烧、咳嗽等),要考虑骨髓增殖性疾病、某些白血病等可能。

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75%):或者持续偏低(,是临床监测血液和实体肿瘤病患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有60%以上的急性白血病或某些消化道肿瘤的患者,在发病早期可出现两者同步升高或异常波动

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有升高才危险,白细胞极度降低(,或中性粒细胞长期低于常下限,免疫防御能力会急剧下降,也是“肿瘤”、“病毒性骨髓抑制”等风险信号。

血红蛋白浓度(HGB)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说到“贫血”,多数人只想到“多吃点红枣、补点铁”,但肿瘤患者,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常以慢性血红蛋白下降作为唯一初期信号

医学统计显示,60%以上的原发性消化道肿瘤和部分血液癌症患者,在确诊前半年内曾出现HGB持续低于120g/L(女性110g/L),但无明显出血征象。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异常,往往意味着红细胞“大小不均”。研究发现,RDW>14.5%时,提示造血功能紊乱或恶性进展的隐患增大。一项2023年回顾性研究指出,肠胃肿瘤和某些淋巴肿瘤患者,RDW值显著比良性可控疾病群体高出15%-21%

很多人习惯只盯着“血红蛋白有没太低”,却忽视了RDW轻度升高往往早于贫血表现,这就是“沉默型肿瘤”的典型伪装。

不要惊慌,血常规单项波动未必等于大病感冒、熬夜、剧烈运动、女性经期、近期用药都可能影响结果。但如果多项指标反复异常(如同时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异常),并排除以上干扰因素,建议:

3个月内复查一次血常规,对比数据走势,有无加重或异常持续。

针对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异常结合骨髓、炎症、感染、肿瘤等相关项目做进一步筛查,如必需可做骨髓穿刺或肿瘤标志物检测。

对“贫血+RDW升高”者。中老年群体尤其要警惕消化道慢性失血、隐匿性肿瘤,内镜筛查不可掉以轻心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膳食,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指标干扰。切勿轻信保健品或自我调理,血常规异常背后的核心问题,只能依靠医学专业检查、诊断和干预。

血常规是我们身体的“早期报警器”,不是千篇一律的公式游戏。盯紧报告上的那几处红字,也许就是拉响健康警报的第一步。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研究发现:在血常规检查中,这3项数值异常,可能是“肿瘤”信号
医生提醒:在血常规检查中,这5项数值异常,可能是“肿瘤”信号
医生:在血常规检查中,这3项数值异常,可能是“肿瘤”信号
如何看懂血常规报告?-知乎
如何看懂自己的「血常规」,各项指标有什么意义?-知乎

来源:鲁老师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