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丨世界粮食日,看齐鲁大地“颗粒归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15:27 1

摘要:今年这个日子,与山东关键的“三秋”生产交汇。站在田间地头,少了些往年人山人海的“抢收”喧嚣,多了份在连绵秋雨中的有序调度与精准施策。这份在逆境中锤炼的从容,恰恰映照出一场关于粮食安全的、更为深刻的实践与变革。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

今年这个日子,与山东关键的“三秋”生产交汇。站在田间地头,少了些往年人山人海的“抢收”喧嚣,多了份在连绵秋雨中的有序调度与精准施策。这份在逆境中锤炼的从容,恰恰映照出一场关于粮食安全的、更为深刻的实践与变革。

守护“齐鲁粮仓”

粮食,是战略物资,是稳定之基,是万家灯火的底气。对于山东农业大省而言,在这个世界粮食日,保障秋粮颗粒归仓,其意义尤为沉重和非凡。

今秋以来,山东降雨量为1951年有可靠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多,10月份预报降水仍较常年偏多5~8成。这“不同寻常”的雨水,让地里待收的玉米、待种的小麦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面对严峻挑战,战斗已全面打响。根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最新农情调度,截至10月15日,全省秋粮已收面积达4615.2万亩,占70%,其中玉米已收面积4274.1万亩,占73.1%。

数字的背后,是全省上下的全力奔赴:为应对湿涝田地,全省紧急备战的8919台履带式收获机(其中新增2345台),当日上阵达5581台。与天时争抢,为希望开路。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地里的庄稼,更是应对风险的能力,是一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坚定承诺。

“抢”“稳”并举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山东的应对之策清晰而有力:既要“抢”字当头,与天争时;也要“稳”字坐镇,科学施策。

“抢”出效率,关键在最大化用好各方资源。履带式收割机、烘干塔、无人机等成为此轮抢收的“硬通货”。各地最大化筹措调配,省农业农村厅及时公布全省粮食烘干服务点地址,弥合信息差,让资源流动更高效。与此同时,人力和晾晒空间等传统刚需也被充分调动。有的地方成立志愿者队伍,奔赴田间;有的地方开放政府大院、文化广场、学校操场,变身“临时晒场”。

方法不论新旧,管用就是好办法。 这一切只为一个目标:让辛劳一季的收成,最大限度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

“稳”住心神,根基在专业化信息的精准滴灌。 让焦急的农户稳住神,需要专业技术的“定心丸”。农技专家深入一线,指导农户对尚未完全成熟的作物适当晚收,以减少霉变风险和烘干成本;提醒大家“地湿无晚麦”,但晚播小麦需适当调浅播种深度。这些及时、精准的技术信息,转化为农民沉着应对天气变化的底气和定力。这份“稳”,的底色正是“藏粮于技”,它让我们在被动中寻求主动,在困境中把握规律。

“藏粮于技”

走在雨后的齐鲁乡村,科技的翅膀,正成为穿透阴霾最有力的阳光。

“智慧农机”大显身手。具备自动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实现厘米级精度作业,最大限度降低田间损失;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作物成熟度,为最佳收割时机提供科学依据;手机APP让农机调度如同“网约车”般便捷,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而这些,正是“十四五”以来国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生动缩影。正是得益于这样的长远布局,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今天,我们在风雨中为每一粒粮食而战,正是为了将这安身立命之本夯得更实、筑得更牢。

惜粮如金

世界粮食日,年复一年地提醒我们全球粮食问题的严峻与复杂。在我们全力保障秋粮归仓的同时,更需铭记这个日子的初心:珍惜。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今秋的齐鲁大地,对这句话有着更为刻骨铭心的体会。从田间到餐桌,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自然的滋养、耕耘的汗水,以及在这场秋雨中社会各界的护航之力。我们节约的每一餐饭,都是对这一切劳动与付出最好的尊重。

在山东,乃至全国,“光盘行动”已从倡议化为风尚。节约粮食,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 我们努力让前方“颗粒归仓”的艰辛成果,在后方消费环节也能实现“颗粒不耗”。这份对粮食的敬畏,是我们在世界粮食日最应有的深沉思考与自觉行动。

土地不语,却给出所有答案;风雨无言,却见证所有奋斗。在这个属于全球粮食安全的日子里,从齐鲁大地出发,让我们将这份对土地的深情、对粮食的珍视,融入日常,化为行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粮袋子”,就是守护国家发展的根基,守护我们每一个人最踏实、最温暖的明天。

来源:红狐狸农村快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