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舜帝陵说开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9:51 1

摘要:山路盘绕间,九嶷山青峰如黛,舜帝陵静卧其间。三日的祭祀鼓乐与缭绕香烟里,苍梧的云霭裹着四千年的德风,拂过摩肩接踵的人群——白发老者垂首喃喃,垂髫小儿肃然屏息。那九疑山下的香火,自夏禹初祭至今未绝,丝丝缕缕,早把舜帝的魂灵织进了华夏血脉里。

2025年5月23日,天光微亮,我随文促会一行四人,远赴湖南宁远,参加舜帝陵公祭大典活动。

山路盘绕间,九嶷山青峰如黛,舜帝陵静卧其间。三日的祭祀鼓乐与缭绕香烟里,苍梧的云霭裹着四千年的德风,拂过摩肩接踵的人群——白发老者垂首喃喃,垂髫小儿肃然屏息。那九疑山下的香火,自夏禹初祭至今未绝,丝丝缕缕,早把舜帝的魂灵织进了华夏血脉里。

一 舜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舜帝何人?拨开上古的烟云,这位“东夷之人”从《尚书》开篇走来。他耕于历山,渔于雷泽,在瞽叟与后母的迫害下屡经劫难,却以孝心融化顽石。传说他赶牛耕田,只在簸箕上敲打,生怕鞭子伤了牛身。尧帝闻之,喟然一叹:“如此仁心,天下可托!”遂将娥皇、女英二女嫁与,又历三年察其德能,终将帝位禅让于他。舜之德,如泉水自石隙涌出:历山让畔,雷泽让居,避位丹朱,禅让大禹——逊让二字,成了他生命本真的注脚。

掌天下后,舜帝布政如播粟种。他命禹平洪水,疏江河而安黎庶;令皋陶制刑律,刻象刑于器物,首开“流宥五刑”的仁恕之风;使契为司徒,广布“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教化;更创《韶》乐,引凤凰来仪,孔子闻之“三月不知肉味”。舜帝庭前,二十二贤臣各司其职,如星拱北辰。这般景象,引得太史公挥毫定论:“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暮年南巡苍梧,崩逝九嶷。其陵寝所在,千年聚讼。山西鸣条岗西端,有陵庙一座,布局奇绝——竟呈“前陵后庙”之制。陵冢上古柏虬曲,一树五枝,乡人唤作“五子登科柏”,每至仲夏,求学的少年常来系红祈福。然《史记》凿凿:“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之名,源出潇水支流泠水,泠零古字相通。马王堆汉墓帛图之上,“帝舜”二字赫然标于九嶷山间;玉琯岩前,唐宋祭庙遗址犹存层叠柱础。此间山水,早将舜帝精魂化作了峰峦。

祭祀舜帝的香烟,自夏禹初祭便未断绝。秦始皇船至云梦,汉武帝行至盛唐,皆曾望九嶷而遥祭。至明清,礼制粲然大备:明洪武四年,翰林院编修雷燧奉旨告祭新朝,清乾隆帝六十年间,竟十二次遣官立碑。香案上燎祭的火焰,舞雩台八佾的衣冠,玉琯岩前宣读的祭文,叠成一部厚重的礼乐之书。九嶷山下百姓,尤重笃祀之风,瑶家老人常道:“老人不讲古,后人失了谱。”口耳相传的“声教”,竟从上古绵延至今。

舜帝之德,如潇水浸润九嶷。此地民风淳厚,逊让为尚——唐代状元李郃,登科后上书文宗,执意将功名让与落第才子刘蕡:“刘蕡不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仁孝之风更盛:清人石光化,隆冬破冰为母求鱼,谎称市购,免母忧心;匡田秀负盲母行乞半生,村人轮流供养孤老如待宾客。重教之习深入骨髓,宋代乐雷发归隐,著《雪矶丛稿》,今人乐天宇,八十高龄捐资办学,九疑山学院书声又起。舜德如春雨,落地成溪,涓滴汇成民魂。

今人传承舜文化,更添新章。宁远与绍兴上虞携手,共举“虞舜文化交流”。上虞深掘孝德遗迹,筑中华孝德园,建生态保护区;宁远以旅弘文,将古村山水与舜陵祭典织成游线。癸卯年公祭大典上,孩童吟诵《南风歌》的清音穿云裂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新声古调交融处,但见舜德如日月经天,跨越鸣条与苍梧的争议,朗照在当代人心间。

那天,步出陵庙时,暮色已染红五子登科柏的枝叶。想那山西陵前古柏,怀中犹抱枯枝,九嶷舜源峰上,松涛正应韶音。舜帝一生“德为重,孝为先”的遗训,早化作二地同守的精神原乡。陵庙何须辩真假?德之所在,即舜魂永栖之地。四千载香火不绝处,华夏文明源头的清泉,依然汩汩而流,泽被万代。

二 虞陈田姚等姓氏其实与舜帝渊情深

虞陈田姚:舜帝血脉的千年行走

舜帝重华,生在姚墟,长在妫水,血脉一开,便是百川奔流。黔北人讲古,爱说“树大分丫,族大分家”,这舜裔诸姓的衍变,恰似一棵古榕盘根错节,荫蔽万里山河。今日且从这四千年前的根脉说起,看姚、妫、陈、田、胡、王、孙、蒲诸姓如何在历史风烟里跌宕生辉。

源起:舜帝血脉的初分。姚姓开宗:舜帝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或山东菏泽),遂以“姚”为姓,开华夏姚氏之端。《史记》载其“名重华,黄帝八世孙”,自此姚姓成舜帝嫡脉正朔,如星火燎原。妫姓承流:尧为试舜德行,命其迁居妫水(山西永济),子孙遂以水为姓,是为妫氏。故《通志》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姚、妫同源,犹若一树双枝。陈胡肇基:周武王伐纣功成,寻得舜裔妫满,封于陈地(河南淮阳),建陈国,赐女太姬为妻。妫满谥号“胡公”,子孙或随国姓“陈”,或以谥为姓“胡”,自此陈、胡二姓落地生根。

“老人不讲古,后人失了谱”——黔北瑶家此谚,恰合舜裔分姓之理。一脉化五姓(姚、妫、陈、胡、田),后世更裂变出王、孙、蒲、袁、陆等180余姓,子孙遍寰宇,足有2.5亿之众。

裂变:乱世中的姓氏传奇。田氏代齐:鸠占鹊巢成霸业。陈国内乱,公子完(陈厉公之子)奔齐避难,齐桓公纳为工正。公子完改姓“田”,韬光养晦,终以“大斗出粮,小斗收赋”之术收揽民心。至田和时废齐康公,自立为侯,周安王册封其为齐侯,田齐跻身战国七雄。田氏代齐,堪称“借壳复国”之奇谋。

姚姓南迁:吴兴羌帐两峥嵘。吴兴姚氏:西汉田延年蒙冤自刎,其子田渊南逃吴兴,复改妫姓。五代孙妫敷归宗复姚,自此吴兴姚氏成江南巨族,唐代名相姚崇(陕州姚氏祖)即出其脉,辅佐武周、开元,创“救时宰相”美名。

南安羌姚:西晋羌酋姚弋仲自称舜裔,率烧当羌改姓姚,其子姚苌建后秦政权,定都长安。虽国祚仅34年,却将羌汉血脉熔铸一体,更迁宗室于江南,开云贵姚姓先河。

功德:各姓英杰照汗青

陈姓。陈胡公满:立陈国,行周礼,首开“陶正”官制,教化东夷。陈元光:唐初率军入闽平乱,建漳州,拓南疆千里,闽台尊为“开漳圣王”。

田姓。田单:齐将守即墨,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复国七十城,挽齐于将倾。田延年:汉昭帝时大司农,首创“平准均输”,稳汉初经济,却蒙冤自尽,引得子孙南迁复姓,悲壮如戏。

姚姓。姚弋仲:乱世护羌汉百姓,被东晋封“六夷大都督”,仁德化戎,泽被陇西。姚鼐:清桐城文派巨擘,主“义理考据辞章”三合,育皖学风骨,至今桐城姚氏门庭犹闻郎朗书声。

胡姓。胡瑗:北宋理学先驱,立“苏湖教法”,分斋授经世实学,倡“明体达用”,开宋学务实之风。

舜脉后裔,名人辈出,这里不一一细说。

归宗:万里血脉一线牵

“天下舜裔,姓氏百变,终归一祖”。自1982年香港首开“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陈、姚、胡、田等十姓聚首,迄今已办十五届大会。1999年,千名舜裔归河南许昌祭祖,长葛古碑前香火如龙,桐城姚、吴兴姚、羌姚共跪一坛——此景正应黔北老话:“同锅吃饭是家人,同祖磕头是血脉”。

所以我们说,陈田姚胡百家,根在九嶷云深处。舜帝崩葬苍梧,零陵烟雨千年未散。姚墟早成黄土,妫水亦改河道,然姚、陈、田、胡诸姓子孙,或耕读于江南,或驰骋于漠北,或浮槎于南洋,血脉里皆淌着“德为重,孝为先”的舜风。黔北人笑言:“树高千丈不忘根,人走万里要认亲”——这虞陈田姚的姓氏长卷,岂非华夏最厚的族谱?

三 九嶷山上舜德新枝

舜帝陵前香火缭绕,白发老者执香三拜,稚子踮脚挂祈“顺”绶带。黔北有谚:“老人不讲古,后人失了谱”,宁远人深谙此理——四千载舜德薪火,非但未曾湮灭,反在新时代沃土上抽枝散叶,蔚然成林。

深掘根脉:舜魂归处即原乡

九嶷山是舜帝藏精之所,更是文化基因库。湖南宁远,成立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全国首个注册舜文化社团),联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编纂《虞舜大典》、《舜帝陵志》等典籍,从断碑残简中钩沉“孝德为本、天下明德”的精神内核。有学者一语点题:“舜文化之魂在‘孝’,由家孝推及政德,方成华夏道德之源。”更将零散传说凝为体系:考证舜帝南巡布教足迹,梳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伦教化脉络,使古籍中“德自舜明”的记载落地为可触可感的山水人文。

载体新酿:古礼激活年轻血脉

非遗活态传承,成破题之关键。舜帝祭典升格为“国家级非遗”后,湖南宁远将其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龙年新春,万余名游客披绶带、着祭服,在鼓乐中行三献礼,全网直播吸引200万人次云端共祭。

国潮嫁接传统:“龙年朝舜·一顺百顺”主题活动中,午门古琴伴云涛,潮玩集市展土陶,紫霞岩内猜灯谜,瑶歌混搭摇滚乐。游客拍短视频带话题——“我在九嶷山过新年”,瞬时刷屏社交平台。

乡土舞台遍地开花:桐木漯瑶乡“村晚”跳竹竿舞,五龙山长鼓舞穿街过巷,非遗馆内学生拓印石刻、捏塑土陶……四十九项非遗从展柜走入生活,年吸引体验者超10万人次。

教化润心:从课堂到田埂的德育课

“德孝种子”早早播入童蒙。宁远县文化馆非遗展厅内,九疑木雕大师毛先生执刀示范,孩子们抚摩《二十四孝》木屏惊呼:“原来舜帝冬日暖席是真的!”

宁远的校园,更成主阵地:竹竿舞跃动课间操,长鼓舞编入艺术课,《舜帝南巡》绘本成德育教材。一小学学生参观后立志:“咱宁远的宝贝,得亲手传下去!”

宁远民间自发守护尤见深情:石刻匠谢加群散尽家财,搜罗千件农具老物。建东江民俗博物馆。犁耙水车间,他常对访客念叨:“老物件是农耕文明的骨血,断了根,魂就散了。”开馆两年,5万游客在此触摸历史体温。

产业赋能:文旅融合生金吐银

“舜德+”战略盘活全域山水。一是景区提质:以创国家5A级景区为引擎,智慧导览覆盖九嶷山,舜帝陵紫霞岩下灌古村串联成线。龙年春节揽客73.8万人次,旅游收入飙至6.25亿元,同比翻倍。二是农旅共生:湾井镇周家坝村借热气球项目“飞天瞰舜峰”,瑶寨长桌宴端出宁远血鸭、状元水丸子;盘江湾民俗博物馆里,游客做陶器、织瑶锦,体验“一日舜民”。三是跨域联姻:与浙江上虞共打“虞舜文化牌”,共筑孝德园、共研舜迹。2025年签署《文旅合作框架协议》,共推“舜德寻根之旅”,让潇水连起曹娥江。

声传四海:从湘南山谷到寰宇舞台

品牌塑造不遗余力。一曰祭典扬名:癸卯年全球湘商祭舜大典,聚四海客商,九嶷山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舜陵成华人精神坐标。二曰媒体共振:“龙年朝舜”活动引央视、省媒聚焦报道20余次,“九嶷山”抖音话题播放量破千万。永州文旅大使黄颖文慨叹:“祭典承载的文化自信,正在唤醒世界对东方伦理的共鸣。”三曰学术发声:连续举办“舜文化与当代家风建设”“法治德治与舜文化”等研讨会,将上古智慧注入现代治理。

热气球上瞰舜源。暮春时节,周家坝村热气球冉冉升空。游客俯瞰舜源峰峦如聚,田间耕者犹唱《南风歌》。四千年前解民愠的熏风,今已化作非遗馆的陶轮轻转、校园长鼓的咚咚声、热气球上青年的欢笑。黔北人说:“老树新枝更护根。”宁远人以文脉为根,以创新为翼,让舜德之树亭亭如盖——这漫山青翠,不正是文明最蓬勃的活态传承?

5月25日早上,宁远县城,十里长街。八姓舜裔数千人,在宁远交警及街道志愿者服务队护送下,彩旗组队,街游宣传仪式。全城民众应和“美景不远、就在宁远!”口号的壮观声浪,让我心血激荡。这壮观之热场,不正是文明最蓬勃的活态传承?

四 《嶷水瑶》:九嶷山下舞魂燃

五月廿四夜,公祭大典文艺晚会。九嶷山浸在暖湿的暮气里。舜帝陵文化广场上,灯火泼天,长桌蜿蜒如龙,数千舜裔围坐如云。百家姓氏的酒杯碰响湘南的月色,忽闻鼓点破空——几十名蓝衣少女鱼贯登台,宁远县实验中学的《嶷水瑶》开演了!

第一声鼓槌砸下,少女们俯身如弓。但见纤腰斜挂长鼓,左高右低,恰似九嶷山势。鼓声初作“啪啪——嘭”,分明是八排瑶中长鼓舞的脉动。姑娘们腾跃如鹿,下蹲若蛙,肩摇鼓晃间,瑶人攀山采药的千年艰辛,便活在了月光里。前排少女旋身飞转,靛蓝裙裾绽成山花——这舞步里藏着瑶家“造屋舞”的梁架筋骨,更融了舜帝“耕历山”的劳作记忆。

笙箫骤起,队形忽变。九列十纵方阵化作三道碧波,长鼓横推如桨。鼓点转作“嘭——啪啪”,分明是金秀大瑶山母鼓的浑厚喉音。少女们屈膝挫步,模拟瑶民春播插秧;扬臂击鼓,再现猎手张弓逐兽。最妙的是,婚庆场景:两列姑娘击鼓为节,三对“新人”踏着七十二套小长鼓舞的轻曼步法穿梭其间,鼓柄交叠成桥,红绸翻飞作帐。场下陈姓老者抹泪:“这比我们当年成亲还热闹!”

忽闻陶鼓“达——嘭达”声切入,似龙女凌波。少女们卸下长鼓,徒手作舞。纤指捻成采茶状,柔臂舒若浣纱姿——此乃瑶绣娘的飞针走线,更是舜妃娥皇女英的潇湘泪痕。鼓乐渐急,几十人叠成七层人塔,最高处少女展臂如鹰。这惊险造型,竟与我在网见之运城“天塔狮舞”叠十三层板凳的绝技暗通心曲!满场喝彩未落,人塔轰然散作满天星,姑娘们口唱《南风歌》清越和声:“南风之薰兮——”,舜帝解民愠的仁德,便随月光淌进血脉。

这场大舞,原是实验中学瑶文化社团的淬火之作。负责我们活动接待的宁远义工美女女士说,这实验中学的书记,请来省瑶研会专家,将“龙女出游”陶鼓舞的柔媚、“铜鼓舞”的雄健细细拆解,更把九嶷山的云涛、泠水的曲流化入队形变幻。舞蹈教师谭琨说得妙:“要让鼓点踩着山势走,舞袖卷着江风飞!”。半载寒暑,姑娘们膝上青紫未消,今夜终将瑶魂舞得淋漓。

台下山呼海啸间,我窥见文化活化的玄机。东边席上,广东连南瑶胞击节高歌——那“啪啪——嘭”的鼓点正是他们八排长鼓舞的乡音;西侧台湾舜裔陈先生举机狂拍:“这舞里藏着我们的根!”最是那金秀瑶寨来的阿婆,颤巍巍摸出台陶鼓模型,随节奏轻叩:“师公舞的魂回来啰...”此刻,我才方知,舜帝“明德”的教化与瑶人“盘王”的信仰,早在这方山水熔作一炉了啊!

曲终人未散。少女们汗透重衣,向舜陵方向深深鞠躬。长桌宴霎时沸腾——柳州陈氏献上铜鼓挂饰,永州姚家捧出瑶绣巾帕,菲律宾舜商王先生、台湾舜商姚女士,当场认捐舞蹈基金。满场“虞舜后裔”的绶带与瑶锦交映,恰似血脉长河奔涌。

那夜离场时,月已中天。忽见参演女学生陈某扶着奶奶走过碑林,老人摩挲着《二十四孝》石刻喃喃:“舜帝暖席,孙囡暖我的心...”这九嶷山下的夜晚,少女的鼓槌敲醒了沉睡的德孝基因,让四千载舜风瑶韵在青春的肢体里轰然重生。黔北老话讲得好:“古树新枝更护根”,今夜这几十杆新枝,已把华夏文明的深根,舞成接天的碧浪!

是夜,我在下榻的啡凡宾馆,翻来覆去睡不着,凝成一篇《舜陵长歌》:

九嶷云垂舜陵紫,嶷水如弦绕峰起。千载箫韶凝作峰,月出苍梧照帝里。

忽闻百丈笙鼓动,长筵横亘接星穹。陈田王姚列宗谱,椒香缠竹韵无穷。

酒痕未冷灯转炽,忽报瑶姬下云际。初如幽涧松鸣轻,玉簪银佩摇寒星。

旋见湘弦惊雷起,楚袖回风骤雨倾。百丈裙裾泼靛青,翻作湘江千里碧。

赤足踏地星辰移,九嶷石裂春霆激。腾挪忽似火凤凰,回旋直欲吞穹苍。

瑶姬泣竹斑痕湿,帝子乘风环佩凉。古陶纹样幻新霓,铜鼓声融电子光。

忽收万籁归岑寂,汗雨凝珠坠空席。刹那星海掌中浮,手机光摇舜庭白。

旧时燔柴祭火红,今宵荧惑耀长空。重瞳应识新歌舞,笑抚云旗认旧容。

古陶斑驳铜鼓息,新谱初成待谁续?万姓酣歌月西斜,漫山松柏皆新绿。

今宵荧惑耀长空,万里同燃不夜情。

来源:甜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