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8岁这个年纪,说年轻也不算太年轻,说老也还没到那一步,但身体的“底子”确实在变薄。李兰娟院士就说了,过了这个岁数,体检不能瞎折腾,重点要查这五项,别每年都搞一堆项目,把人吓得半死,其实很多根本没必要。
年纪一上来,身体可不像年轻时候那样随便折腾。饭吃多了胃不舒服,走快点腿就酸,晚上还老睡不踏实。
58岁这个年纪,说年轻也不算太年轻,说老也还没到那一步,但身体的“底子”确实在变薄。李兰娟院士就说了,过了这个岁数,体检不能瞎折腾,重点要查这五项,别每年都搞一堆项目,把人吓得半死,其实很多根本没必要。
现在体检套餐越做越花哨,动不动就上万块,什么肿瘤筛查、全身CT、基因检测……说实话,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也不是查得越多越好。身体是自己的,别被“查出来个什么”吓得焦虑几个月。体检的真正意义,是在合适的年纪,查该查的项目,防患于未然。
超过58岁,血管问题几乎是绕不过去的坎。血压时高时低,耳边一阵嗡嗡响,走路头晕眼花,这些都可能是血管在“报警”。
特别是脑血管,堵了、破了、硬了,出事都是大事。颈动脉彩超和脑血流检测,是这个年纪不该漏掉的检查。颈动脉是通往大脑的重要通路,一旦有斑块或者狭窄,脑梗的风险就高了。
心脏方面,心电图只能看静态的问题,查得出早搏、心律不整这些,但如果胸闷气短,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更能看出问题。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史的人,更应该查查心功能,别等严重心衰了才发现心脏早就吃不消。
肝脏和肾脏是劳动型器官,平时不怎么“叫唤痛”,但一旦出问题,往往就是悄无声息积累多年。
这个年纪很多人常年吃药——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甚至还有保健品。肝肾承担着代谢负担,长期下来,功能会受到影响。如果不定期查查肝功、肾功,容易拖到“最后一刻”才露馅。
尤其是肾功能,不少人脸不肿、尿也正常,但其实肾小球已经在慢慢坏死了。尿常规、肌酐、尿素氮这些指标,别嫌麻烦,查一查心里才踏实。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表面看不出,但危害扎扎实实。而且这两样东西,一旦没盯紧,能牵连全身。
血糖高了,视网膜、神经、肾脏都会跟着遭殃。血脂乱了,血管里的斑块说长就长,心梗脑梗都跟它脱不开关系。
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四项,是基础体检里最重要的一环。特别是糖化血红蛋白,它能看过去两三个月的控糖情况,比一次抽血更有说服力。别总觉得“我不爱吃甜的就不会高血糖”,代谢这事儿,跟你吃什么还真不完全挂钩。
一听“癌症”两个字,谁不怕?但现在的体检机构有时候也挺坑人,一顿忽悠就让人查一堆肿瘤标志物,结果查出来几个稍微偏高,整个人都慌了。
肿瘤筛查得看个人情况来。比如有家族史的,或者以前有肿瘤病史的,才需要定期做针对性的筛查。比如男性查前列腺特异抗原,女性查乳腺和宫颈,才是合理安排。
要是完全没症状、也没高风险因素,就别去做那些“全身PET-CT”了。一是辐射大,二是即便有个小结节也不一定是坏事,最后反而是自己吓自己。
年纪大了之后,骨头和肌肉都在偷偷“缩水”。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骨质流失更快。骨质疏松不是病,但摔一跤后骨折就是大事,一躺几个月,整个人都废了。
骨密度检查其实很简单,花不了多少时间,但很多人不当回事。还有肌肉含量,也可以通过体成分分析了解。肌肉少了,哪怕不胖,行动也会慢、反应也会差,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这个年纪,骨头和肌肉撑起的不只是身体,更是独立生活的可能性。别不在意,现在注意点,老了才不会天天“躺平”。
现在很多人体检完,不是放心了,而是更焦虑了。不是被查出“结节”,就是“肿块”,一查就是好几年,最后发现啥事没有。
体检不是查越多越好,而是查得对。有些项目查了反而徒增烦恼,该观察的观察,不该动的别动。医生也不是万能的,查出来的“异常”不一定是病,查不出来的“隐患”也不代表没有。
要信科学,也要信身体自己的信号。别被恐吓营销绑架了理智,年龄大了,身体有点小毛病是常态,不是每一个指标波动都要上纲上线。
58岁之后,身体进入另一个阶段。体检不该是负担,更不是“每年一次的惊吓套餐”。它应该是一次安心的确认,是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投资。
查得合适、看得明白、心里不慌,这才是体检该有的样子。不要被高价体检忽悠了,也别因为查出点啥就整晚睡不着。身体的变化,查出来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而不是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担忧。
李兰娟院士的提醒,不是要大家焦虑,而是要大家明白:到了这个年纪,体检要查对地方,别查偏了方向。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欣,李兰娟.老年人群常规健康体检的重点项目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3):210-214.
[2]张晓红.中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设置的合理性研究[J].中国健康管理,2021,15(5):365-368.
[3]刘志强,赵静.中老年慢性病筛查策略与体检项目优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0,28(9):701-704.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