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群体成为艾滋病“高发人群”,身体有艾滋,3个信号很明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18:54 1

摘要:在这个社会里,提起艾滋病,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离我很远”,或者“那是某些人群才会得的病”,但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两个群体正在逐渐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风险人群,不再是以往大众想象中的所谓“边缘群体”。

在这个社会里,提起艾滋病,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离我很远”,或者“那是某些人群才会得的病”,但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两个群体正在逐渐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风险人群,不再是以往大众想象中的所谓“边缘群体”。

这两个群体,一个是年轻人群,特别是城市中性行为观念开放、不注重安全措施的群体;另一个则是中老年人,尤其是一些生活节奏突然放缓、有了“精神空窗期”的退休人群。

这些群体的共同点是: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容易陷入“这病离我远着呢”的心理误区。年轻人可能更多觉得自己身体好,偶尔不注意也不会怎样;而中老年人则可能对疾病知识了解不多,也很少进行相关检查。但艾滋病毒从不挑人,只要防护不到位,就有可能被感染。

有意思也有些让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群在性生活中不再像以前那样谨慎,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一时的快感,不再像早些年那样注重使用保护工具。有调查发现,在某些大学校园中,接近一半的受访学生表示“偶尔不会使用安全措施”。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相当普遍的一种趋势。

而中老年群体感染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也并不复杂。一方面,是他们普遍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一些人在生活重心改变后,可能会在情感方面寻求慰藉,甚至出现新的性伴侣关系。这个阶段的他们往往没有年轻时那种“防备心”,再加上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可能得这种病,结果反而更容易中招。

更麻烦的是,艾滋病在早期并不会表现出特别剧烈的症状,大多数人都没有察觉到身体已经“悄悄出了问题”。不少人在体检时或者身体明显出现异常后才被诊断出来,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间。而一旦进入发病期,治疗就更复杂,效果也更难以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身体在感染艾滋病毒后,还是会释放出一些相对明确的信号。虽然这些症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出现,但当它们持续存在、查不出明确原因时,真的得提高警惕。

第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持续性发热。很多人都遇到过发烧,但如果不是因为感冒、肺炎或者其他明确原因,而是反复低烧,持续一段时间都查不出病因,那就不只是简单的发烧问题了。艾滋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身体对各种小感染变得特别敏感。免疫系统长期被病毒干扰,就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发热状态,时间一长,人也就越来越疲惫,甚至有点心力交瘁的感觉。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表现是口腔反复出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怎么吃维生素都不好,牙龈总是发炎甚至出血,还有人会出现口腔白斑。这些症状看似小毛病,但当它们一个接一个来,而且反复不消失时,很可能就是身体在提醒:免疫系统正在异常运作。艾滋病毒会攻击免疫细胞,而口腔又是免疫屏障中的重要一环,免疫力下降首先就可能体现在这里。

第三个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信号是淋巴结长期肿大。正常情况下,淋巴结会在感染或炎症时短暂肿胀,一旦病情好转也会随之恢复正常。但感染艾滋病毒后,淋巴结可能会长时间肿大,特别是颈部、腋下、腹股沟这些地方摸起来总是有个硬块,而且按压还有点痛,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都不见消退。这个信号往往不被人放在心上,但它其实是身体免疫系统长期处于异常状态的表现。

这三个信号虽然各自常见,也可能出现在其他疾病中,但若同时出现、反复持续,就值得进一步检查。在艾滋病早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病情发展。国家现在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大众完全可以主动去查,而不是等到问题严重才去就医。

而在预防方面,很多人一直存在误区。不少人误以为只要不吸毒、不乱来就不会得艾滋,这种观念已经严重落后了。事实上,不洁的医疗器械、文身工具、共用剃须刀等都有传播可能,尽管几率较低,但如果碰上设备消毒不规范的场所,那就说不准了。更别说在一些娱乐场所,存在大量性传播的风险行为,这一点在多个调查数据中都有所体现。

还有个现实问题值得提出,那就是“隐瞒传播”。有些感染者自己明知已经感染,却出于恐惧、羞耻或者是心理问题,依然选择与他人发生关系却不告知。这类情况虽然在法律上是有惩罚规定的,但在现实中取证困难,受害者往往到后来才知道真相。这个社会需要在加强法治之外,也要强化公众的健康意识,让更多人愿意主动去检测、去了解、去保护自己和他人。

预防艾滋病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两个字:知情。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风险,知道检测并不可怕,知道保护自己不只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很多地方的社区医院都可以免费检测,甚至还有匿名检测服务,不需要身份证、不需要挂号,只要愿意去做,十几分钟就能了解结果。

不管哪个年龄段,不管生活环境如何,面对健康都不能侥幸。艾滋病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公共卫生问题。让更多人了解艾滋、正视它、预防它,才是降低感染率最根本的方式。尤其是当身体出现那几个信号时,别怕,也别拖,及时面对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方式。

参考资料:

《中国艾滋病防治中心年报202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传播途径监测报告》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诊疗指南(2021年版)》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医生郭主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