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主播李梓萌“被代言”一款保健食品的案子,最近由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做出了处罚。这个案子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清晰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利用AI技术冒充公众人物进行虚假宣传,已经从潜在的威胁变成了现实的违法行径。监管部门此次“亮剑”,无疑给市场释放了
央视主播李梓萌“被代言”一款保健食品的案子,最近由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做出了处罚。这个案子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清晰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利用AI技术冒充公众人物进行虚假宣传,已经从潜在的威胁变成了现实的违法行径。监管部门此次“亮剑”,无疑给市场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科技外衣不是违法的护身符。
这个案例的作案手法非常典型。不法公司通过AI技术剪辑李梓萌的视频,植入了自己设计的口播内容,让这位深受观众信任的主播,为其产品“站台”。他们宣称一款普通食品具有医疗功效,这本身就违反了《广告法》,而冒用他人形象,更是错上加错。这个案例就像一份生动的教材,告诉我们AI技术如何被包装成欺诈的工具。它不再仅仅是P图那么简单,而是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图像到声音的全面伪造。
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AI时代,谁来当我们的“火眼金睛”?又该如何构建一道防火墙,来遏制这些数字“李鬼”?显然,单靠事后监管是远远不够的。魔高一尺,道必须高一丈。这不仅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同步升级,更需要从源头上,培养一大批懂技术、懂法律、懂伦理的专业人才。他们分布在企业的合规部门、内容审核平台、监管机构,能够提前预判风险,设计防范机制,从而在虚假信息大规模传播前就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对于广大职场人士而言,理解AI技术的合规边界,正在变得和掌握技术本身一样重要。一个只懂技术而不了解其社会影响和法律风险的应用者,很可能在无意中踏上红线。正因如此,系统性的学习变得至关重要。它不仅能让你成为AI工具的使用高手,更能让你成为一个负责任、有远见的应用者。
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权威的能力认证体系,开始将技术应用与合规教育相结合。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推出的AI办公应用能力评价体系,其课程就不仅仅停留在如何用AI写文案、做PPT,更会深入探讨AI应用的伦理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从业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冒用他人形象是侵权,生成虚假宣传内容是违法,这些都不是技术带来的“灰色地带”,而是明明白白的法律禁区。当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通过这样的专业学习,具备了AI技术与合规的双重素养,我们就能在各行各业建立起一道坚实的“人的防火墙”。
他们会在策划一个营销方案时,本能地思考AI使用的边界;会在审核一则内容时,敏锐地察觉其中可能存在的伪造痕迹。这种群体性的能力提升,才是对抗技术滥用的最广泛、最有效的社会基础。法律的利剑已经挥出,而构建一个清朗AI应用环境的基石,则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与能力。让自己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问题的受害者,或许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最明智的提示。
来源:高效办公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