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被命名为“无王”(No King)的协同抗议,不仅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日示威活动之一,也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开启其第二任期以来所面临的最大规模民众抗议。
四个月前,超过五百万美国民众曾涌入全国各地的城镇街头,谴责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
这场被命名为“无王”(No King)的协同抗议,不仅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日示威活动之一,也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开启其第二任期以来所面临的最大规模民众抗议。
如今,组织者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10月18日进行动员,准备发起第二次“无王日”抗议。计划届时将在全美超过2500个地点举行游行和集会,其中包括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
2025年4月5日爆发的 “住手!”(Hands Off!)抗议,被视作这场持续动荡的起点。当天全美 50个州同步举行的 1300 余场示威中,超过 50 万民众走上街头,抗议特朗普政府颁布的《联邦雇员精简法案》。
该法案通过解散劳工部、教育部等关键部门,导致超过 20 万联邦雇员失业,其中包括大量负责社会保障、医疗补助的基层工作人员。
洛杉矶街头的抗议人群绵延数公里,南加州组织者埃米莉・威廉姆斯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我们的孩子无法获得免费午餐,当老人被迫排队 7 小时领取救济时,政府却在削减那些保障民生的岗位。”
更深层的矛盾源于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2025 年初推出的 “对等关税” 计划,不仅引发全球贸易伙伴的反制措施,更导致美国国内物价指数在三个月内飙升 9.2%。
纽约证券交易所三大股指在 4 月 4 日单日暴跌 5%,纳斯达克指数正式进入技术性熊市。
经济学家测算,每个美国家庭年均将为此多支出 5000 美元,而特朗普在股市崩盘次日仍前往高尔夫球场,并在社交媒体宣称 “这是致富的好时机”,这一言论彻底点燃了民众怒火。
这场社会运动呈现出显著的代际特征。4 月19日独立战争纪念日的 “无王” 抗议中,千禧一代和 Z 世代占据参与者的 68%。
他们通过 TikTok 等平台发起 “宪法挑战” 活动,将《权利法案》逐条拆解并制作成短视频,播放量超过 12 亿次。
波士顿学院社会学教授玛丽亚・罗德里格斯分析指出:“年轻一代正在用数字时代的方式重新理解宪政价值,他们对行政权力扩张的警惕远超父辈。”
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在运动中形成合力。退伍军人组织在 3 月 14 日发起的 “捍卫誓言” 集会中,近千名曾参与阿富汗战争的老兵身着军装,在国会山广场宣读《军人行为准则》,抗议政府解雇国防后勤部门雇员的行为。
美国著名演员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也公开呼吁民众参与。“最初的‘无王’抗议发生在250年前,”德尼罗在社交媒体的一段视频中说道,“当时的美国人决定不再接受英王乔治三世的统治,他们宣告独立,并为民主流血奋战。”
“此后两百五十年间,我们始终坚守民主——这段历程充满挑战,时有混乱,却从未褪色,”这位演员继续说道,“我们为守护民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如今,却出现了一个企图剥夺我们民主的‘唐纳德一世’。去他的!”
特朗普政府的应对策略加剧了社会撕裂。白宫在 4 月 5 日抗议当天发布的声明中,将民众诉求斥为 “民主党操纵的阴谋”,并宣称政府将 “始终保护合法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
这种对抗性叙事反而激发了更多中间选民的不满 ——《经济学人》/YouGov 民调显示,独立选民对特朗普的支持率在三个月内下降 18 个百分点,其中 45% 转向支持弹劾动议。
国会内部的博弈同样激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在 5 月启动的弹劾调查中,传唤了 17 名政府官员和技术专家。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共和党议员约翰・麦凯恩三世打破党派界限,提交了关于《紧急状态法》滥用的调查报告。这种党内分裂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反映出特朗普的执政基础正在松动。
当马萨诸塞州的市政厅再次出现 “不要国王” 的标语时,人们不禁联想到 1775 年莱克星顿的枪声。
不同的是,21 世纪的抗议者们手中挥舞的不仅是国旗,还有印有《联邦党人文集》段落的电子标语牌。
哈佛大学宪政史专家劳伦斯・特里布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这场运动正在重新定义公民不服从的内涵,数字时代的宪政保卫战,本质上是对权力制衡原则的再确认。”
法律界的反应尤为值得关注。全美律师协会在 6 月发布的白皮书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多项行政命令涉嫌违反宪法第一条第九款关于 “不得授予贵族爵位” 的规定。这种从法律专业角度发起的挑战,使得抗议运动获得了更强的法理支撑。
经济结构转型是推动运动的底层动力。随着人工智能取代 300 万传统制造业岗位,特朗普政府的产业政策未能有效应对结构性失业问题。
在铁锈地带的克利夫兰,失业工人组成的 “数字扫盲营” 成为抗议活动的重要据点,他们通过学习数据分析技能,制作出政府政策对地方经济影响的可视化报告。这种 “知识赋权” 的方式,正在重塑社会运动的组织形态。
媒体生态的变革也在重塑抗议叙事。独立媒体平台 Substack 上,由 150 名记者组成的 “宪法观察团”,通过深度调查报道揭露政府权力滥用的细节。
其发布的《行政命令黑箱》系列文章,被翻译成 12 种语言,阅读量超过 5000 万次。这种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使得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 “无王日” 组织者透露的信息,他们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设置 2000 个 “宪政教育站”,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总统权力滥用的后果。这种沉浸式体验设计,可能吸引更多对政治议题持观望态度的群体。
政治精英的态度变化值得关注。前总统奥巴马在 9 月的一次演讲中罕见批评特朗普政府,称其行为 “正在腐蚀美国民主的根基”。这种跨党派的谴责,可能预示着建制派将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来遏制权力扩张。
国际社会的反应同样构成外部变量。欧盟委员会在 7 月发布的《跨大西洋民主状况报告》中,对美国的宪政危机表示关切。
德国外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指出:“美国的民主健康状况不仅关乎其自身,也影响着全球治理体系的稳定。”
尽管如此,多名共和党人仍坚持将即将到来的抗议活动称为“仇美集会”。
未来的历史学家或许会发现,2025 年的这场宪政保卫战,为人类社会应对技术革命带来的治理挑战提供了珍贵的美国样本。
来源:屏风浊影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