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王子朱建华:退役定居美国,为养家糊口再次回国,后来怎样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18:20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柚柚编辑| 文静初审|小满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说起中国田径史上的传奇人物,朱建华这个名字绝对绕不过去。

这个曾经三次打破世界纪录的跳高天才,20岁就站在了世界之巅,被全国人民捧上了神坛。

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个玩笑,一块奥运铜牌让他从英雄变成了罪人,家门口被堵,收到刀片威胁信,最后不得不远走美国避风头。

在异国他乡打零工、学英语、娶妻生子,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又为了养家糊口重新回到上海。

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跳高王子,如今过得怎么样了?

1984年的洛杉矶,全中国都在盯着朱建华。

这个21岁的年轻人扛着巨大的压力走进奥运赛场,所有人都在等他拿金牌回来。

赛前各种报道铺天盖地,媒体把他捧成了中国田径的希望,说他必定能为国争光。

比赛那天,朱建华发挥失常了。

他只跳过了2.31米,拿了一块铜牌。

要知道,就在一年前,他刚刚把世界纪录刷新到2.39米,这个高度在当时几乎没人能碰到。

可奥运会上,他就是跳不过去。

铜牌回国后,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铺天盖地的骂声。

报纸上开始批评他心理素质差,说他关键时刻掉链子,辜负了全国人民的期望。

这还不算什么,更可怕的是街头巷尾的指指点点。

朱建华走在路上,经常被人认出来然后当面辱骂,有人直接说他是民族罪人,是废物。

家里的日子更是没法过了。

家门口经常被人堵住,有人往信箱里塞恐吓信,甚至收到过刀片。

那些信上写着各种难听的话,威胁他最好别出门。

父母每天提心吊胆,生怕儿子出什么事。

这种日子持续了很久,朱建华整个人都抑郁了。

那块铜牌其实是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田径奖牌,这本该是个突破,可在当时的氛围下,没人在乎这个。

大家只记得他破过世界纪录,只记得他应该拿金牌,至于铜牌算什么?

简直就是耻辱。

把时间拨回到1973年,那年朱建华才10岁。

他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厂里的职工,家里条件很一般。

小时候的朱建华特别瘦,但个子长得快,到了10岁已经比同龄孩子高出一大截。

那天,黄浦区少体校的教练胡鸿飞来学校选苗子。

他一眼就看中了站在队伍里的朱建华,这孩子腿长,身材比例好,天生就是跳高的料。

胡鸿飞把朱建华叫到一边,让他试着跳几下,发现这孩子不光身体条件好,弹跳力也很不错。

就这样,朱建华被选进了少体校,开始了专业训练。

训练很苦,每天放学后要练几个小时,周末也不能休息。

小孩子贪玩,朱建华也想出去玩,可胡教练管得严,逼着他一遍遍练习起跳、助跑、过杆。

那个年代的训练条件很差,连个像样的垫子都没有,朱建华经常摔得浑身是伤。

摔多了,他也就不怕了,爬起来继续跳。

就这样练了六年,到了1979年,16岁的朱建华已经能跳2.13米了,这个成绩打破了国内纪录。

1981年,朱建华18岁。

他参加亚洲锦标赛,跳出了2.30米的成绩,直接把亚洲纪录刷新了。

那一年,他还拿了亚运会金牌,全国媒体都在报道这个新星,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跳高王子"。

这个称号跟了他一辈子。

从少体校出来的穷小子,用了八年时间站到了亚洲之巅。

那时候的朱建华还不到20岁,前途一片光明,谁也没想到两年后,他会经历人生最大的劫难。

1989年,26岁的朱建华终于受不了国内的舆论压力,决定出国避一避。

他选择去美国,一个人拎着行李箱就走了。

到了美国才发现,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语言是第一关。

朱建华的英语水平很差,基本只会几个单词。

他报名进了社区学院,白天上英语课,晚上还要学体育管理。

那个年纪重新当学生,压力可想而知。

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基本听不懂,回去只能死记硬背,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啃。

光读书没法养活自己,朱建华还得打工挣钱。

他找了份健身房的活,当助理教练,帮人家指导训练。

这份工作工资不高,但至少能维持生活。

健身房的工作很琐碎,擦器械、收拾更衣室、帮会员制定训练计划,什么都要干。

那段日子真的很苦。

朱建华住在一间小公寓里,每天省吃俭用,连买件新衣服都要考虑半天。

他经常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想起在国内的日子,想起那些辉煌的时刻,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

从万人敬仰的英雄到异国他乡的打工仔,这种落差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1991年,转机来了。

朱建华在健身房认识了一个金发女孩,叫安娜。

安娜是健身房的会员,经常来锻炼。

两个人慢慢熟悉起来,安娜对这个来自中国的腼腆男孩很有好感。

朱建华也需要一个精神寄托,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那年,他们结婚了。

安娜给了朱建华很大的支持,帮他练习英语,陪他度过最难熬的时光。

1993年,大女儿小葵出生,后来又生了二女儿。

有了家庭,朱建华的生活总算稳定下来。

妻子和两个女儿都拿到了美国公民身份,在美国安了家。

可日子越过越发现,在美国生存太不容易了。

健身房的收入养活一家四口捉襟见肘,房租、孩子的奶粉钱、日常开销,样样都要钱。

朱建华想找更好的工作,可学历不够,语言也还是个坎。

眼看着两个女儿一天天长大,他心里越来越着急。

1983年,朱建华20岁。

那一年,他创造了一个至今都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全年三次打破世界纪录。

第一次是在6月11日,上海。

朱建华跳过了2.37米,把世界纪录提高了1厘米。

消息传出后,全国都沸腾了。

一个20岁的中国小伙子,打破了外国人垄断多年的跳高纪录,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紧接着7月底,朱建华又把纪录刷新到2.38米。

两个月内两次破纪录,这种情况在田径史上极为罕见。

国内媒体铺天盖地报道,朱建华成了全民偶像,走到哪里都有人围观。

9月22日,北京。

这是朱建华永生难忘的一天。

全国人民通过电视直播看着他助跑、起跳、过杆,横杆稳稳地待在2.39米的高度上。

当他成功越过那个高度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39米,这个高度在当时的世界田径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要知道,跳高每提高1厘米都极其困难,朱建华一年内三次破纪录,而且最终定格在2.39米,这个成绩放在今天依然是顶尖水平。

那一年,朱建华站在了世界之巅。

他成了中国体育的骄傲,国家英雄,走到哪里都被人认出来,签名签到手软。

各种荣誉接踵而至,采访一个接一个,他的照片出现在所有主流媒体上。

20岁的年纪,人生已经登顶,这种感觉让朱建华有些飘飘然。

他觉得自己就是天才,未来会有更多辉煌等着他。

媒体也在推波助澜,说他必定能在奥运会上夺金,为国争光。

谁能想到,巅峰之后紧接着就是深渊。

第二年的洛杉矶奥运会,那块铜牌直接把他从云端摔到了谷底。

那些曾经捧他的人,转眼就踩他。

这种巨大的反差,几乎摧毁了朱建华的整个人生。

1994年春天,朱建华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回到了上海。

这次回来,不是衣锦还乡,而是为了生计。

美国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他听说国内改革开放搞得热火朝天,体育产业也在起步,想着回来或许能找到出路。

回国后,朱建华开始筹办跳高俱乐部。

他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名气,做体育培训和经纪业务。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那个年代,国内的体育产业才刚刚起步,市场很不成熟,找投资、租场地、招学员,每一步都困难重重。

朱建华到处跑关系,见投资人,磨破了嘴皮子才拉到一点启动资金。

他租了几个训练场地,请了几个教练,开始招收学员。

起初生意很惨淡,家长们不太信任这种民营培训机构,学员招不上来,俱乐部一直在亏钱。

妻子安娜带着两个女儿在上海生活,也很不适应。

她不会说中文,出门买菜都困难。

女儿们也不习惯中国的学校,经常哭着要回美国。

朱建华夹在中间,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

坚持了几年,到1998年,俱乐部总算有了起色。

朱建华在市中心租了间办公室,业务逐渐走上正轨。

他开始做体育经纪,帮运动员联系赞助商,组织商业活动。

虽然挣得不多,但至少能养活一家人了。

2000年,朱建华签下了一个叫刘翔的年轻运动员,担任他的经纪人。

那年刘翔参加悉尼奥运会,虽然成绩不算突出,但朱建华看出了这个孩子的潜力。

他花了很多精力在刘翔身上,帮他联系训练资源,安排商业活动。

这个决定后来证明是对的。

几年后,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成了中国田径的新希望。

朱建华也因此在体育经纪圈站稳了脚跟,俱乐部的业务越做越大。

从运动员到经纪人,朱建华完成了人生的转型。

这条路走得很艰难,但他挺过来了。

那些曾经的辉煌和痛苦,都成了他人生的养分,让他学会了如何在现实中生存。

2025年,朱建华已经62岁了。

头发花白,身材不再挺拔,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老人。

他现在专注于培养体育人才,经营着自己的俱乐部,生活平静而低调。

这些年来,有很多媒体想采访朱建华,让他聊聊当年的辉煌和痛苦,他都拒绝了。

他不愿意回忆那些往事,不想再提1984年的奥运会,不想再被人翻出来当谈资。

对他来说,那些都已经是过去,没必要再拿出来说了。

朱建华的俱乐部培养了不少优秀运动员,有的进了省队,有的进了国家队。

他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些年轻人,告诉他们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他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低谷中坚持。

两个女儿都已经成年,一个在美国工作,一个留在中国。

妻子安娜也适应了上海的生活,偶尔会回美国看看。

一家人团团圆圆,日子过得踏实。

朱建华不再追求什么辉煌,他只想把每一天过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街头巷尾,偶尔还是有人能认出他来。

有的老人会走过来跟他打招呼,说当年看过他比赛,说他是国家的骄傲。

朱建华总是笑着点头,客气地说几句就走了。

他不想多聊,也不想被人围观。

体育圈的朋友有时会约他喝茶,聊聊当年的事,聊聊现在的体育产业。

朱建华很少提自己,更喜欢听别人说。

他知道,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

每年奥运会,朱建华还是会守在电视机前看跳高比赛。

看到中国选手站上领奖台,他会由衷地感到高兴。

看到有人失误,他也会叹口气,想起自己当年的遭遇。

跳高这项运动,伴随了他一辈子,已经融入了血液里,割舍不掉。

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老照片。

照片里的朱建华年轻英俊,正在越过横杆,定格在2.39米的高度上。

那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一切痛苦的开始。

照片已经泛黄,但那个飞翔的身影依然清晰。

朱建华很少看那张照片,他更愿意看窗外的风景,看训练场上那些奔跑跳跃的年轻人。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结语

朱建华的故事,就是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起伏。

他曾站在世界之巅,也跌入过最深的谷底,远走他乡又重新回来,最终在平凡中找到了归宿。

那些辉煌和痛苦,都化作了人生的财富。

如今的他不再追求什么功名,只想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平淡但真实,普通却温暖。

信息来源:

中国田径协会官方档案资料

《中国体育报》历史报道(1983-1988)

上海市体育局运动员档案

《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历史记录》(中国奥委会出版)

国际田联(World Athletics)官方世界纪录数据库

来源:龍影Jackiemovi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