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登记那一刻起,战局就是郝龙斌对郑丽文的硬碰硬。郝占先机,在发声上稳定、有资历,对局势的掌控也较为全面;但是随着选举推进,地级议长系统逐渐向郑倾斜,消息传播开来后形成一面,郑由一个加入者变成了蜕变和逆袭的对象,摆脱旧有的标签走出一条新路。各个地方的议长体系相继
从登记那一刻起,战局就是郝龙斌对郑丽文的硬碰硬。郝占先机,在发声上稳定、有资历,对局势的掌控也较为全面;但是随着选举推进,地级议长系统逐渐向郑倾斜,消息传播开来后形成一面,郑由一个加入者变成了蜕变和逆袭的对象,摆脱旧有的标签走出一条新路。各个地方的议长体系相继站队之后,郝阵营的节奏变慢了、发声也有了空白之处,在速度上明显落后了。
关键之处就是郝抛出一篇感谢文,文章里并未说输,但处处透着输选的味道:先向罗智强道谢,称其粉丝121万、比自己和朱立伦多,是国民党未来以及新时代的代表;再向郑丽文道谢,说她是跨界蓝营并且口才好;接着对张亚中道谢,赞许他多年的两岸论述,并提到郑打算拜访高雄市长陈其迈的时候被张纠正过;最后也给卓伯源、蔡志弘等人以正面评价。在地方派系多已倒向郑的盘势下,这是老将体面退场、为下一步铺路:以“感谢”绘制人脉地图,既兜底又布线,既保体面也为未来角色留有弹性,释放整合信号。
赵少康担任郝的“军师”连续多天猛攻郑阵营使用了“网军”的说法,蔡正元公开站队支持郑派系,赵少康用“红统”作为回应;蔡正元说家族在台湾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并且点名赵是“外省二代”,将讨论引向身份叙事的方向上。邱毅紧接着进来,说赵从“政治金童”成了“没落的贵族”,不只是一种嘲笑,而且是宣告旧法子、老说法失效,反映代际与环境变化的冲突。
赵登记之初与郝见,分析赵亲征民调能碾压郑;但赵身负节目、平台、媒体身份的“包袱”,郝参选意愿强且团队已成型,便定郝上阵、赵当军师。这一着走完之后棋局差不多被锁死了,战况变了之后,赵要么会觉得当初不应该没登记,要么就是不肯承认郑胜,并且郝被扣上“惧敌”之名,外人也很容易就把锅扔到谋士身上。如果郝败北,军师是否负账?会不会成为“战术失败”的代名词呢?自尊心和被抛弃的恐慌使他打得越来越凶。
这一仗把蓝营内部生态裸晒出来,议长系挂上票,组织,动员,资源的命门,一偏就影响基本盘和气势。郑一路“站位明确”,郝虽“稳定灵活”但中段出现空当,这并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事,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既受到派系的影响,又受个人魅力及纵向动员效果差异影响。
郝的老派稳健和郑的进攻性正面交锋;议长系统再一次证明了组织的重要性;媒体人与政治的界限逐渐模糊;网军、互骂、身份标签等问题在一次党内选举中集中爆发。它既是创伤,也是压力测试:看看这个政党能否经受住真正的冲突考验,将冲突转化为动力,而不是分裂。
对于赵来说最后几天就是一场“自我之战”。他对舆论战的重拳和剪辑节奏很熟悉,但是党内的竞选规则不一样;节目时长和猛烈的攻击不一定能够加分。他也许清楚,只是不肯承认这纠结是“最后的疯狂”。
郝的长文不是过早投降,是“退场管理”,承认现实不等于放弃原则,适度点亮对手不等于倒戈。老将能优雅退场,也是种贡献,有助于队伍整合。
两岸论述与组织建设要怎么交代?张亚中被感谢,是提醒这条线很重要;罗智强被捧,是连上新媒体、新世代。如果蓝营想要重新回到战场上就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方法束缚自己了,要在组织、叙事、动员三个方面进行全面革新。
党主席改选应让路线与组织再校准,而非让支持者互耗。假设“赵若登记会否改写结局”已无意义;标签把锅全甩给赵亦失之偏颇。胜负由战术、 时间、表述、人心等等综合决定。但更重要的是,怎么尽快补上裂缝,把胜选变成组织战力。
来源:卢麒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