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日,新学期刚刚开始,白城师范学院就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第一课”。这一天,学校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社会工作部,共同发起“青春邂逅红领巾·同上红色‘第一课’”活动。
9月2日,新学期刚刚开始,白城师范学院就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第一课”。这一天,学校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社会工作部,共同发起“青春邂逅红领巾·同上红色‘第一课’”活动。
来自全市大中小学的师生代表齐聚学校“丹心向党·同心铸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展馆,在思政课老师生动讲述和讲解员细致引导下,一起“穿越”历史,触摸传统。
展馆里,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讲述,让红色历史和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不仅是白城师范学院携手地方开展红色育人的一次生动实践,更是一次打破学段界限、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尝试。
今年以来,白城师范学院党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心打造了这座展馆。它深情讲述着吉林西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也生动展现了一代代师生扎根西部的爱国情怀。学校希望通过这样“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的方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融入日常行动。
“五馆一场”,串珠成链——
“丹心向党·同心铸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展馆总面积达3500平方米,由5个主题馆和1个主题广场有机串联。围绕“五个共同”,深挖吉林西部地域与学校自身资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吉林西部生态文明展馆、唐鸿胪井刻石展馆、通榆年画展馆、中国楹联文化展馆,以及“扎根的教育”师道文化主题广场,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链。
“五馆一场”,各有精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分为“时代强音·天下大同”“瀚海回响·美美与共”“丁香和声·同心铸魂”三个篇章,从国家、区域到学校,层层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吉林西部生态文明展馆: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示吉林西部的地形地貌、渔猎文化、特色动植物、生态农业、海绵城市、清洁能源等,呈现各族群众共同守护这片绿土的生动实践。
唐鸿胪井刻石展馆:收集重要档案、拓片等资料,复原唐代册封渤海国的国宝刻石,讲述其“前世今生”,并特别呈现了白城师范学院王仁富教授30年不懈追索流失国宝刻石的动人故事,彰显师者浓厚而深沉的家国情怀。
通榆年画展馆:作为东北首家新年画专题展馆,设有“年画由来”“刘长恩创作场景”“师生作品展览”三大展区,展现通榆年画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时代变迁,折射出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生动画面。在彰显非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凸显了吉林西部地域文化及学校文化特色。
中国楹联文化展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设置“联古道今”“联韵书香”“联作智能”“联创楹新”四个展区,既有历史脉络,也有师生创作,还有AI写对联等互动体验,让楹联艺术焕发时代生机。
“扎根的教育”师道文化主题广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设立孔子、黄大年、陶行知雕塑和12根文化柱,营造出庄重育人氛围,激励师生“扎根西部、强师报国”。“我们通过场景复原、仿真展示、文物陈列等多种方式,努力勾勒出一幅展示吉林省西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动实践的画卷。”展馆负责人介绍。目前,展馆已接待国内外观众2.1万人次。
以雕塑传精神、以文字载历史、以韵律润心灵、以景致融情境、以画作展变迁、以刻石铭初心、以楹联承文脉,白城师范学院让每一处场馆、每一种载体都成为育人课堂。
“我们将‘一塑、一字、一韵、一景、一画、一石、一联’进行串联,创新打造‘七个一’铸同心文化场馆育人课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思政课体验。”白城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每次走进这些场馆,都像踏上一次精神的还乡之旅。”传媒学院学生段雅婷说。在这里,每一处展馆都是一扇窗,映照出文化自信的光芒;每一段故事都是一粒种子,在青年心中播下家国情怀。
当师生驻足于刻石前、年画旁、楹联间,他们触摸的是文明的厚度,感悟的是精神的重量。这种浸润式、多维度的育人实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心灵,让西部大地上的教育之根扎得更深、更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来源 | 白城日报
编辑 | 苗金明 编审|张芙
复审|黄永亮 终审|张宏
来源:白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