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时2年、4次中止、3轮问询,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溯计量”)坎坷IPO路终迎关键节点,10月16日,深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将正式审议其首发申请。
历时2年、4次中止、3轮问询,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溯计量”)坎坷IPO路终迎关键节点,10月16日,深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将正式审议其首发申请。
银莕财经注意到,作为一家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天溯计量的经营模式却与科技企业相去甚远: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贡献公司近两成的盈利的情况下,公司以“人海战术”主导营销驱动,销售费用6倍于研发费用;研发投入远低于同行,研发费用率还呈持续下行趋势。
更为严峻的是,在行业分散且竞争激烈的计量行业,公司客户榜单频繁变动,还遭央企纳入不良供应商清单。即便能够顺利上市,天溯计量未来面临的挑战仍然重重。
研发费用率行业垫底,业绩靠销售人员“人海战术”
天溯计量是一家全国性、综合型的独立第三方计量检测服务机构,主营业务为计量校准、检测、认证等专业技术服务,客户涉及生物医药、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能源电力、轻工日化、装备制造等国民经济多个领域。
招股书中,天溯计量频频提及“公司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一贯重视技术与业务创新,紧密跟踪市场和技术变革的发展趋势。”然而,其研发投入数据却难言重视。
2022-2024年、2025H1,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643.48万元、3117.27万元、3307.56万元和1718.67万元,研发费用率仅为4.43%、4.30%、4.13%和4.20%。类比同行,研发费用率不仅在可比公司中排名最后,且远低于同行均值的8.40%、8.57%、9.08%和9.15%。
反观销售费用,足有研发费用的六倍之多。2022-2024年、2025H1,天溯计量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55亿元、1.91亿元、2.07亿元和1.01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5.96%、26.39%、25.89%和24.73%。
即使与与同行相比,其销售费用也是一骑绝尘,同行均值仅为9.64%、10.49%、10.93%和11.35%。
从人员构成来看,2022-2024年、2025H1,天溯计量的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66人、90人、105人和106人,占比分别为2.98%、3.80%、4.26%和4.03%。与同行相比,天溯计量研发人员占比极少,即便是排名最末的开普检测(003008.SZ),其2024年的研发人员占比也达到了6.92%。
值得一提的是,开普检测总员工人数仅百余人,研发人员也仅7人左右,但其2024年营收高达2.21亿元,创造净利润0.86亿元,盈利仅比天溯计量少0.25亿元,人效比拔尖。
不仅如此,研发人员本就占比极小的天溯计量,其技术团队还曾动荡频频,离职率持续上行。2020-2022年,其技术人员离职率分别为13.28%、29.40%和30.20%,2022年技术人员离职率一度高达30.20%。
更为吊诡的是,营销驱动型的天溯计量,经营全靠销售人员的“人海战术”。2022-2024年、2025H1,公司销售人员分别有867人、894人、947人和995人,占比分别高达39.20%、37.75%、39.55%和37.82%,远远超出同行水平。
且据银莕财经粗略计算,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溯计量的“人海战术”人效比还在显著下降。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人员分别同比净增27人、53人和50人,新增销售人员人均营收贡献金额则为475.96万元、140.39万元和87.63万元,呈持续下滑趋势。
两成盈利靠税收优惠和补助,“单脚走路”毛利率下滑
营销驱动下,天溯计量业绩呈上升趋势,但净利率明显下降。2022-2024年、2025H1,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97亿元、7.26亿元、8.00亿元和4.0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84亿元、1.01亿元、1.11亿元和0.56亿元,净利率分别仅14.13%、13.95%、13.88%和13.58%。这其中,还包括了公司享受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
招股书提到,“公司所处的计量检测行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国家财政政策支持与鼓励。”数据显示,2022-2024年、2025H1,天溯计量享受的税收优惠金额分别为1464.61万元、1801.90万元、1944.98万元和978.11万元,占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7.36%、17.80%、17.51%和17.60%。
与此同时,天溯计量还享受着政府补助,分别为997.88万元、572.87万元、105.52万元和48.12万元,占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1.83%、5.66%、0.95%和0.87%。
这意味着,二者合计占净利润的比例高达29.19%、23.46%、18.46%和18.47%,自身业务贡献的盈利仅占8成左右。
从业务来看,2022-2024年、2025H1,天溯计量主营业务中,计量校准服务营收分别为5.44亿元、6.33亿元、6.86亿元和3.44亿元,占比为91.11%、87.23%、85.73%和84.05%,一直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检测服务营收则分别为0.53亿元、0.92亿元、1.13亿元和0.65亿元,占比为8.80%、12.66%、14.15%和15.82%;认证服务营收分别为52.89万元、84.25万元、100.01万元和51.33万元,占比为0.09%、0.12%、0.13%和0.13%。
很明显,虽检测服务增长较快,但尚未成长为天溯计量的第二增长极。
且“单脚走路”的天溯计量,在计量校准服务这一核心业务上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22-2024年、2025H1,其出具的计量校准证书平均单价分别为142.01元/份、135.78元/份、129.69元/份和119.43元/份,呈下滑趋势。
从毛利率来看,整体也呈现下降趋势。2022-2024年、2025H1,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2.67%、53.86%、53.40%和51.56%。
应收账款账龄拉长,被客户打入“不良供应商”名单
如上所述,计量行业竞争渐趋激烈,伴随“人海战术”下收入规模的增加,天溯计量的应收账款水涨船高,账龄也一再拉长。
2022-2024年、2025H1,天溯计量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1.43亿元、1.77亿元、2.28亿元和2.9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94%、24.38%、28.51%和72.45%,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账龄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余额比例持续上升,分别为13.12%、16.18%、16.93%和15.33%,显然,天溯计量的应收账款账龄在2022-2024年逐期拉长。与此同时,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又在逐年下降,分别为5.23次、4.54次、3.95次和1.56次。
天溯计量对此坦言:“未来随着销售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公司应收账款可能继续上升,账龄可能进一步拉长,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和比例可能进一步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在毛利率下滑、应收账款增加的同时,天溯计量与部分重要客户的交易金额也出现较大波动。
比如:2023年第一大客户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与天溯计量的交易金额为1303.08万元,2024年却降至528.62万元,该客户也直接跌出公司前五大客户榜单;2022年第四大客户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的第三大客户亿纬锂能(300014.SZ)均呈现同样的情况,于此后暴跌出前五榜单。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月,中国华电集团一纸公告将天溯计量打入“不良供应商”名单,取消其一年交易资格,对天溯计量而言更是一记重锤。
然而,天溯计量在招股书中却未主动披露这一重大负面事件,反而仍宣称“客户资源优质稳定”,直到后来被监管问询后才不得不承认,这对其信息披露质量以及公司诚信度蒙上了一层阴影。
风险不止于此。2023年10月,驻马店广播电视台《法政在线》栏目披露,当地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开展专项检查时发现安达机动车在用的检测线上,数字大气压力表在2022年8月26日、9月2日两次校准期间均存在伪造数据行为,而这两次校准的地点明确标注为天溯计量热力室。尽管公司声称系“第三方伪造”,但始终未提供警方立案证明或免责证据。
2022年,其深圳子公司因使用未经检定的核心检测设备,被当地监管部门责令停业半年;2021年在甘肃庆阳,当地监管部门更是查实其存在无资质开展业务、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出具缺漏项目报告等多重问题。
来源:银莕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