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费城的全国商业经济协会年会上,安娜·鲍尔森的声音刚落,全球交易屏幕就泛起了涟漪。这位7月才上任的费城联储主席,在首次公开经济表态中就抛出重磅观点:“今年该再降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 。这番话像一颗石子投进市场深潭,CME“美联储观察”数据瞬间变脸——10月降
费城的全国商业经济协会年会上,安娜·鲍尔森的声音刚落,全球交易屏幕就泛起了涟漪。这位7月才上任的费城联储主席,在首次公开经济表态中就抛出重磅观点:“今年该再降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 。这番话像一颗石子投进市场深潭,CME“美联储观察”数据瞬间变脸——10月降息概率飙至98.3%,12月累计降息50基点的概率更是突破90%,一场由政策信号引发的狂欢已悄然启动。
鲍尔森的降息主张,藏着对经济脉搏的精准判断。她在演讲中明确划下核心依据:关税推升的物价上涨只是“短期噪音”,不会演变成持续性通胀,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信号早已给出答案。9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就已悄悄修改表述,将“劳动力保持稳健”换成“就业增长放缓”,还新增了“失业率已增高”的提醒,而最新数据显示,私营部门就业增长甚至已现负值迹象。在她看来,当前货币政策仍偏紧,按9月《经济预测摘要》的指引降息,刚好能把劳动力市场稳住在充分就业附近 。
更关键的是,她戳破了“高GDP表象”下的隐忧。尽管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高于趋势的水平,但支撑增长的基础“窄得吓人”——消费全靠高收入家庭撑场,而这些支出又绑在少数AI巨头带动的股市热潮上。就像建在流沙上的城堡,看似坚固却暗藏风险:NABE调查显示,60%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关税正拖累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企业对未来订单来源更是一片迷茫 。鲍尔森的降息方案,本质上是给这种脆弱的增长加道“保险”。
但这场“放水”提议并非毫无争议,美联储内部早已陷入“鹰鸽大战”。鹰派代表巴尔直接泼冷水:“关税的通胀影响可能滞后,现在降息太冒进”,他坚持要等更多数据佐证需求疲软才能行动。圣路易斯联储主席穆萨莱姆也表态,对抗通胀的任务还没完成,进一步放松的空间有限。这种分歧在9月点阵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9位官员支持再降50基点,6位反对继续降息,还有人开出125基点的“极端药方”,没有任何一方能绝对主导局面。
市场却早已用真金白银投了票。鲍尔森讲话当晚,2年期美债收益率先跌后稳,美元指数小幅走弱,现货黄金趁机突破4130美元刷新历史新高,美银甚至直接将2026年黄金目标价喊到5000美元。隔着太平洋的A股也闻风而动,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夜盘拉涨2.3%,北向资金早盘半小时就狂买60亿元,仿佛提前嗅到了全球宽松的气息。摩根士丹利的测算更直白:每次降息25基点,新兴市场权益基金就能多吸金120亿美元,这波红利谁都不想错过。
值得玩味的是,鲍尔森的方案精准踩在了“平衡线”上。东海证券用泰勒法则测算,当前合理利率比现行水平低70基点左右,但考虑到通胀和经济回暖可能推高中性利率,50基点的降息幅度刚好“不多不少”。她特意强调“今明两年的调整要循序渐进”,既呼应了鲍威尔“风险管理式降息”的思路,也给后续政策留足了转向空间 。毕竟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要8到14个月才显现,现在每一步都得算好“后遗症”。
如今,10月28日的美联储会议已进入倒计时,鲍尔森的表态相当于给市场吃下半颗定心丸。尽管通胀仍高于2%目标,尽管关税成本还在向消费者转嫁,但劳动力市场的疲软信号、狭窄的增长基础,都让降息的紧迫性不断上升。就像她在演讲结尾说的:“政策调整不是赌大小,而是跟着经济节奏踩油门”。
当华尔街的交易员开始调整头寸,当新兴市场的资金流向悄然逆转,这场由鲍尔森点燃的降息讨论,早已超越政策本身。它既是对美国经济“外强中干”的回应,也是全球宽松周期的又一个注脚。无论10月会议是否真的按下降息键,这场“鹰鸽博弈”背后的经济真相已经清晰:在增长韧性与通胀压力的拉扯中,美联储的每一步都得走得又稳又准。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