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AMA AI大佬们的观点摘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09:43 1

摘要:最近,小红书举办的科技话题Ask Me Anything(AMA)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AI圈的顶尖人物参与。本文将摘录这些大佬们在活动中分享的部分观点,涵盖从学术研究到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多个方面,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当前AI领域的最新动态和专家们的看法。

最近,小红书举办的科技话题Ask Me Anything(AMA)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AI圈的顶尖人物参与。本文将摘录这些大佬们在活动中分享的部分观点,涵盖从学术研究到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多个方面,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当前AI领域的最新动态和专家们的看法。

最近小红书发布的科技话题-Ask Me Anything AMA,吸引了国内AI圈顶尖的一波科学家、技术专家亮相。本文记录这些大佬们的部分观点,既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建议,也有对AGI的前沿思考。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 刘知远

1、LLM 预计可以在知识密集型行业发挥作用,着重是将专业知识武装到 LLM 上。

2、大模型这波红利按照国家行动计划,要持续到2035 年。

3、可解释性是很重要的话题,感觉关键问题是如何定义“可解释”,这是一个目前看仍然主观性很强的概念。

4、具身智能,是AI 进入物理世界的必由之路。

5、AI操作电脑的两条路线,行为主义的模仿人类浏览屏幕,就是现在的 GUI-Agent,这个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模型效率;一个是将 LLM 嵌入 OS,直接从接口层面完成 computer use,也有系统研发的难度。

6、RL 体现了人工智能的学习范式从过去 Next Token Prediction式的模仿学习,跃迁到了基于大规模强化学习的探索式学习,让大模型有望摆脱已有公开可学习数据日益枯竭的问题。RL 是重要的技术趋势。

7、大模型代表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高速动态发展,是非线性的。就如去年很多人没有预料到 DS 的崛起,未来谁会崛起,恐怕也是很难被大众所预料的,大部分人还是喜欢线性地、延长线式地考虑问题。

复旦大学教授、MOSS负责人 邱锡鹏

1、本质上pretrain, SFT, RL都是对齐某个目标分布,SFT和RL是加上某种bias。RL的奖励信号有时候会比next token prediction更能反映对齐的方向。

2、研一的学生最好跟着一个高年级的博士一起开展工作,多参加讨论班,思考问题,不懂就搜索相关论文,根据问题找论文读,逐渐扩大知识面,找到适合自己的读论文方式。比读论文更重要的是找论文,以及对前沿的敏感性,需要大量的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赵鑫

1、学术界在算力资源上,已经出现了落后,不过可以通过合作和更自由的探索一定弥补。工业界业务节奏有点快且相对有束缚,学术界缺资源但是可以相对自由探索一些

腾讯混元科学家、前DeepMind RL团队成员 徐仲文

1、LLM的算法研究是有方法论的,其实我刚做LLM reasoning research也就三个月但是已经拿到好几个突破性成果了,资源也不多,很多东西是可以仔细想明白而不是暴力跑实验的

2、我其实在公司的计算资源也不是很多,我觉得这块是自适应的。再者,历史上伟大的这些idea都是很多年前没什么算力时想出来的,最根本的idea是可以在小的精心设计的场景验证研究出来的

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刘威杨

1、AGI我觉得不是一个0或1的事,更类似一个spectrum,而且定义也在不断变化,以前大家觉得通过图灵测试就是AI的标准,但是现在看来也不是。

2、从纯商业价值来说,可靠同事型的LLM应该是更大的,并且也属于技术路线相对确定的方向。而顶尖科学家型的LLM,更类似对AI上限的探索,商业价值很难确定,但是故事性更强。起码在目前这个时代,对AGI的探索应该还会持续几年,但是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突破,没有出现了超越人类知识边界的AI(类似AlphaGo的神之一手),那这个故事可能就很难讲下去,所以可能关键就看这几年的发展能不能达到预期了。

3、RAG给LLM加知识外挂是工程上最简单的方式。LLM的知识管理会诞生出一个有意思的研究方向,类似context internalization,我认为rag,context,模型权重,都算是储存知识的方式,怎么样进行互相转化会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这里还会涉及到continual training的问题,很多open problem。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张奇

1、我个人觉得LLM就是概率相关性,与人的思考过程完全不一样,当前Transformer based 的大模型实现不了AGI,当前的机器学习方法缺少因果逻辑。

2、我自己最关心的是基础理论,大模型有没有突破统计机器学习的边界?有没有“涌现”?是不是可以进行类人推理?

3、ai创业推荐的赛道,要解决用户的痛点,并且不在大厂的炮口下的。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 林洲汉

1、高校有高校的生态位,它的价值不会被取代。企业的卡多,但是企业很难愿意投入大量资源去做非共识的事情,更多是在现有的主流技术路线上去不断发展和完善、产品化、做出给大家用的东西,并创造利润。但是高校主要是一个个的课题组,高校所研究的内容的多样性和覆盖度不是企业能够比的。所以革命性的技术还是会从高校里面出来。深度学习本身就是在svm横扫整个工业界/学术界的时候,在高校里苟着,然后一直熬到它的春天的。下一代横扫AI的革命性的技术,也许现在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目前还不是共识,但正在高校里面被研究。

2、科学和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论还不完善,数据的优化最终还是要反映到模型效果上来,但根据模型效果反馈精确迭代数据还很难。可以参与到一个AI开源项目中,通过实战引导提高学习效率。

Seed 丁霄汉

1、国内学术圈最好的路子还是先找好大树通过大树的路子走海优回来,一定要不出国的话要么博士期间就有大树,要么通过博后去拜码头。

2、对跟风搞llm的一些组织来说可能真的是泡沫了,但对真有决心把llm搞好,all in ai的公司来说应该说是刚开始。

KIMI flood sung

1、kimi看好的后训练应用或者改进方向:Agent! Agent! Agent!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