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东梅,《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2009年春天 台北,国民党中央党部
那天下午风不大 天气还算清爽 门口站着一排接待人员 其中一个人眼神有点复杂 旁边的记者举着相机 正在找角度 拍那一群从车上下来的人
队伍里 有个穿着灰色风衣的女人 不算高 走得稳 她叫孔东梅 毛泽东的外孙女
前面几步 就要面对一个不算寻常的场面了
迎面站着的人 是蒋介石的孙子 蒋孝严 那会儿他是国民党的副主席 也是台湾政坛上相当活跃的一位老牌人物
就这么一个镜头 两个曾经分属对立阵营的后人 被推到了同一个画框里
有记者小声问:“能不能请两位握个手?”
空气顿了一下
蒋孝严侧头看了看现场的主办人吴伯雄 眼神像是在征询意见 孔东梅那边 王在希也轻轻点了个头
然后 两人走近 伸出手 握住
时间不长 几秒钟而已
可这几秒钟的背后 却牵着几十年的恩怨和沉沉的历史
说起来 这场握手本不在安排之中
孔东梅来台湾 是以文化交流团成员的身份过去的 陪同的还有一些学者和文创人士 她本人创办的“东润菊香书屋” 主打红色文化产品 展览、出版、衍生品 做得都挺有声有色
那时候大陆的文化创意产业正起步 台湾相对成熟一些 她想看看有没有合作可能 顺便也想了解那边的市场
她事后说:“就是一次普通的访问 没想那么多”
可谁都知道 这种“偶遇”哪有那么简单
蒋孝严的背景 比孔东梅更复杂一些
他原名章孝严 母亲叫章亚若 是蒋经国在江西时的恋人
兄弟俩出生后不久 就随着母亲辗转多地生活 最长的一段时期是在江西南昌 他说自己南昌话讲得贼溜 小学还在那念的
1949年后被带去台湾 由于政治原因 一直未被公开承认为“蒋家人”
直到1990年代后期 才正式改回蒋姓
他自己写过一本回忆录《蒋家门外的孩子》 讲的就是这个过程
说实话 这个“门外”过得挺不容易 既有身份的困扰 也有现实的压力
1997年他收到浙江溪口蒋氏宗亲的邀请函 上面写着:“认祖归宗 先要祭祖”
可那会儿他是政务官 按台湾规定不能去大陆 这事儿拖了三年 才得偿所愿
2000年 他带着全家和弟弟的遗属 回到溪口 那天村里来了上百人 还有人拉着他的手说:“你们早就该回来了”
这一段经历 让他对“身份”看得格外重
在推动两岸交流上 他也做了不少实事 比如说春节包机直航 最早就是他提出来的
2002年 他弟弟病重 他想直接从北京飞回台湾 却被“陆委会”一口回绝
他一气之下 拉了一帮台商 搞了个“直航包机方案” 最后真成了事 2003年第一批春节包机起飞 从北京直飞台北
说白了 他是那种愿意做事的人
而孔东梅 也不只是“毛泽东的外孙女”这么简单
她小时候在北京长大 上的是北航 英美文学专业 后来又去美国读国际传播硕士
在美国那几年 她挺低调的 不太跟人提自己家里的事 她说:“那边的人不爱聊家庭背景 谁老说自己爸是谁 反而会被看不起”
她原本想留下来发展 可后来父亲去世 母亲身体也不好 她决定回来 陪着家人 也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
她创办书屋的灵感 来自母亲当年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 那本书里写了不少她外婆贺子珍在苏联的经历 对她触动很大
她说:“伟人留给我的不是权力 是一种精神”
她第一本书叫《翻开我家老影集》 写的是毛泽东在她心中的样子 也写了几代女性在这家庭里的经历
她还出过一本《毛泽东箴言》 从几百万字的文献里选出360句语录 删掉口号和政治词汇 留下的 全是她认为“人人都能读懂”的句子
她说:“我不是政治人 我只是觉得这些思想很有价值 想让更多人看到”
所以 她说她来台湾是“文化考察” 其实也没错
但那场握手 不管她愿不愿意 都注定不只是一场文化访问的插曲
那天在国民党部合影结束后 两人几乎没有多说话 媒体也没继续追问
不过 身边的人都记得 孔东梅转身离开的时候 表情有点复杂 不是不高兴 更像是在思考
后来她接受采访时被问到那次握手 她只是淡淡地说:“很多人想得比我多 我就是觉得碰到了 就握了”
蒋孝严呢 也没多谈这事儿 只是继续他的两岸事务 一如往常
可从那以后 在涉及毛蒋两家的公开报道里 这张合影出现得越来越多
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注脚”
从那以后 再也没人说他们是“死对头的后代”
参考资料:
蒋孝严,《蒋家门外的孩子》,时报文化出版,2007年
李敏,《我的父亲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
孔东梅,《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国台办档案,《两岸春节包机事务纪要》,2003年
新华通讯社,《2009年台北文化教育交流团访台纪实》,2009年
来源:趣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