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总雨量大的秋雨,让原本应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变得异常潮湿。农田土壤饱和,秋收进度受阻,即将到来的冬小麦播种也面临挑战。
10月13日,在武陟县木栾街道小岩村,农民抢抓晴好天气进行玉米脱粒晾晒。 王琳锋 摄
10月14日,信阳市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农民正在抢收水稻。 谢万柏 摄
□本报记者 赵一帆 李若凡 刘一洁
这个秋天,河南的雨仿佛忘了停歇。阴雨天持续近一个月。
根据河南省气象台监测,9月1日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之最。
这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总雨量大的秋雨,让原本应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变得异常潮湿。农田土壤饱和,秋收进度受阻,即将到来的冬小麦播种也面临挑战。
为什么今年的秋雨如此“执着”?它对正值收获关键期的秋粮造成了什么影响,河南又如何应对?更重要的是,这场雨会影响到接下来的小麦播种吗?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采访。
1
本该秋高气爽为何阴雨绵绵?
2025年“三秋”(9—10月)期间,河南天气格外反常,一场场雨水接踵而至,将本该秋高气爽的季节变成了阴雨绵绵的“梅雨季”。
从降水看,河南的雨势极端性尤为突出:9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值,比历史第二多的2021年同期偏多42%,超半数气象监测站雨量创同期新高。时间上,河南平均阴雨日数达25.3天,较常年多14天,9月以来先后出现10轮大范围降水。其中,9月16日许昌苏桥气象监测站单日降雨208.1毫米,直接刷新该站2016年建站后的记录。
更罕见的是“旱涝急转”的剧烈反差。就在三个月前,河南还饱受干旱之苦,6—8月降水偏少两成多、气温偏高;一入9月,天气突然“变脸”,降水骤增,瞬间从“缺雨”转为“涝渍”。这种气候的剧烈切换,让广大农户措手不及。
“1961年以来,河南仅2014年出现过类似‘夏旱秋涝’情况,但当年6—8月降水偏少四成、9—10月偏多1.1倍,而今年9—10月降水偏多超2.6倍,异常程度更为突出。”河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芳说。
为何今年秋雨在河南“赖着不走”?李芳解释,这场持久战背后,是多股气象力量的“合力”。
首先是“大气屏障把雨锁在河南”。往常10月,有个叫“副热带高压”的天气系统会退到长江以南,给北方腾出晴空;但今年它刚好停在黄淮上空,更巧的是,北方又有个“大陆高压”挡着,两个高压像两堵墙,把下雨需要的云团、气流全困在河南,雨只能在这儿反复下。
其次是“多路水汽往河南送”。副热带高压的西北侧有股偏南风,像条“输水管道”,把南海、东海的湿空气不断往河南运;同时,孟加拉湾的水汽顺着西南风来凑数,连台风外围的湿空气也来帮忙,再加上前期下雨让土壤全湿透了,地面蒸发的水汽又飘回天上变成雨,形成“下雨—蒸发—再下雨”的循环。
最后是“地形让雨下得更猛”。河南西部有太行山、伏牛山,这两座山像“屏障”,当暖湿气流往北边吹时,会被山挡住往上爬,一爬坡就容易“挤出水”——所以山区及周边像许昌、周口这些地方,雨比平原偏多20%—30%,部分区域累计雨量超500毫米。
有人担忧,这是否与全球变暖直接相关?李芳解释:“虽然‘气温每升1℃,大气能多装7%水汽’是全球平均规律,但今年河南秋季气温较常年略偏低,因此全球变暖并非此次降水的直接原因。不过从长远看,暖湿气流向北推进的趋势确实正在显现,北方地区秋季的极端降水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
好消息是,这场漫长的雨季终于快要看到尽头。结合最新监测数据,气象部门预计,10月下旬全省降水将明显减少,持续已久的连阴雨过程有望正式画上句号。不过,雨水刚歇,寒意又将袭来——10月17日后,受冷空气影响,气温将明显下滑,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可能跌破冰点。
2
秋粮收获如何“和雨赛跑”?
“三秋”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收官之战,事关全年粮食产量目标的完成。面对今年特殊天气情况,全省秋收进度较往年偏慢一周左右,如何“与天赛跑”,适时完成秋粮的收获与烘干?
秋粮丰收关键靠机收,早在“三秋”生产大幕拉开前,我省便安排部署开展“三秋”农机具检修保养,准备各类收获机械20万台,其中玉米收获机械8.3万台,花生收获机械10万台,组建742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认定832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从设备、队伍、服务三方面筑牢应急抢收的前期保障。
但今年天气情况特殊,全省大部分土壤偏湿,局部农田积水,普通轮式收割机一进地就容易陷进去,作业困难,能适应泥泞地块的履带式收割机成了“香饽饽”,用机缺口凸显。
为解燃眉之急,我省累计调集投入履带式玉米收获机7980台,其中履带式谷物收获机换装割台7014台,全力推进抢收作业。与此同时,我省将履带式谷物收获机换装割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降低农户使用成本。
“这台收割机是今年新换的,国家‘两新’政策补贴近4万元呢,田中有积水也照样作业。”商城县李集乡峡口村种粮大户何建强语气里满是安心。
但部分区域农机类型仍面临适配难题,针对现状,全省多地积极探索轮式收获机械动力轮改造方案,通过灵活改造提升农机对湿涝地块的适应性,进一步拓宽作业场景,从而缓解局部区域的抢收压力。
抢收工作是“上半场”,烘干晾晒则是秋收工作的“下半场”。
往年玉米收获后含水量在20%左右,农户趁晴好天气晾晒后即可储存。但今年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玉米含水量达到了30%—40%,加之空气湿度大,粮食霉变风险大幅度提升。
10月14日,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烘干车间里,两台大型烘干机全速运转,空气中玉米香味浓郁。“这几天,合作社加班加点,烘干机昼夜不停,日处理量可以达到180吨。”合作社副理事长杜守赟说。
“往年秋收遇到阴雨天气很犯愁。今年,咱们合作社的烘干设备成了我们的‘定心丸’。收割后的玉米直接运到合作社,就能快速烘干。”滑县万古镇新庄村农户张利芳表示,玉米烘干费普遍在每吨150元左右,但烘干后的玉米质量过关,仍然能卖到不错的价格。
为让烘干资源“用得上、找得到”,我省全面排查摸清全省烘干机械位置、主体和电话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并推出便民查询码,农户只需扫描二维码或打开网站链接,选择所在的区域,即可立即获取附近烘干点的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
针对烘干机械不足问题,各地挖掘开放闲置仓库、村委大院、文化广场等各类宜晒场所,进行摊薄晾晒,并巧用电风扇、鼓风机强制通风,加速水分蒸发。
而在烘干基础上,玉米经色选脱霉工艺处理后,其中的霉菌含量会大幅下降。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粮作所玉米耕作与栽培室主任乔江方表示:“若玉米经检测符合饲料卫生标准中各类霉菌毒素的限量规定,即可安全用于饲料生产;如果毒素轻微超标,则可用于工业酒精制作;但如果是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的玉米,也不能被允许用来制作工业酒精,只能销毁。”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秋粮也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3
降雨对小麦播种有啥影响?
秋雨连绵,中原大地正值收秋种麦的紧要关口。
“往年这时候,地里早就收拾利索了,就等播麦种了。”望着湿漉漉的田地,孟州市赵和镇冶墙村种粮户老崔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连续阴雨让田间泥泞不堪,大型农机具无法下地作业,秋收进度推迟,茬口衔接紧张,给小麦适时播种带来了严峻挑战,预计今年我省小麦播种要晚10—15天。
“持续降雨是一把‘双刃剑’。”农业农村部小麦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站在田埂上,抓起一把湿漉漉的泥土说,“长时间的降雨给适时收秋腾茬和适期整地播种带来极大困难,但同时也有效补充了土壤底墒,为小麦足墒播种和来年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老话说‘麦种泥窝窝,来年吃馍馍’,充足的底墒往往是丰收的好兆头。”
据历史资料分析,在河南省9月份降雨偏多的8个年份里,次年小麦平均单产比上年增加的有4年,比上年基本稳产的有4年。特别是2021年,河南遭遇历史罕见的秋汛,农田积水面积最高达425万亩。据省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红建回忆,当年10月中旬,仍有六成农田土壤偏湿,小麦播期整体推迟7—15天,受灾严重田块小麦越冬时“一根针”“土里捂”现象普遍。
“但通过成熟的晚播应对预案和晚播小麦应变栽培技术模式,做好‘四补一促’,2022年小麦产量创历史新高。”程红建说,小麦是世界公认的高产稳产作物,生长期有240来天,自我调节能力强,管理回旋余地大,只要科学应对、精细管理,晚播小麦同样有望获得好收成。
那么,如何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打好明年夏粮丰收的基础?郭天财表示,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抢抓时机,科学应对,分类施策,排水散墒。对积水严重的地块,要抓紧疏通沟渠、机械抽排;对土壤过湿的田块,则要通过开挖深沟、适时深松或浅旋耕沥出耕层渍水,加速土壤散墒。
他特别提醒农户土壤偏湿地块整地播种一定不能着急,注意做到“四不宜”:不宜过早粉碎秸秆,以免影响散墒;不宜过早耕翻整地,以免破坏耕层土壤结构;不宜在过湿时镇压,以免造成板结;不宜盲目抢时早播,以免发生烂籽烂苗。
对于不得不晚播的麦田,郭天财建议打好“组合拳”:选用适宜晚播早熟品种并做好种子处理,适当增加播种量,科学增施底肥,特别是磷肥,以促进根系发育。播种深度也要比正常年份浅1—2厘米,助幼苗及早出土、早发快长。
“越是晚播,越要精细整地,越要提高播种质量。”郭天财强调,抗湿收秋腾茬、秸秆还田、耕翻作业、整地播种一定要依据土壤墒情安排农机进地,避免因抢时早播而粗耕滥种。他建议各地在降雨量相近的情况下,要根据土壤类型合理安排作业顺序,先砂土、再壤土、后黏土,力争在适播期下限前后高质量完成播种。
田间地头,农人们正在与时间赛跑。在豫南邓州,种粮大户刘飞刚刚组织社员们清理完田沟:“雨一停,我们就得抓紧散墒整地。虽然比往年晚了,但只要把住播种质量关,来年产量还是有指望的。”
夕阳西下,细雨初歇。几位老农蹲在田头商量着接下来的安排。“地湿无晚麦。只要管理跟得上,这地被雨水泡透了,说不定还是件好事。”他们念叨着。
尽管今年麦播起步艰难,但在这片被秋雨浸润的土地上,依然孕育着来年丰收的希望。科学的应对措施和农人们坚韧的努力,正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着基础。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出品
●开展“三秋”农机具检修保养
准备各类收获机械20万台
●组建742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
认定832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做好应急抢收作业准备
●调集投入履带式玉米收获机7980台
其中履带式谷物收获机换装割台7014台
●全省共有烘干设备5262台
日烘干加工能力37.5万吨
●先后安排5000万元救灾资金
用于烘干机械奖补、秋粮收获补助和调度农机
●派出9个“三秋”指导组
分包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指导各地做好抢收晾晒、秋粮收购、服务保障等工作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