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9月15日至今,这个烘干塔就没停过。”该公司负责人张永军已连续坚守了20多个日夜,眼带血丝。他身后,一辆辆满载受潮粮食的货车,正在有序卸货。这些粮食经过8小时烘干后,才能进行储存。
本报记者 王平 杨伟 本报通讯员 周煜昂
时间:10月13日
地点:襄城县
天气:阴转多云
23时,襄城县紫云镇黄柳南村的鸿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院内,被几个大灯照得亮如白昼,几十米高的烘干塔嗡嗡作响。
“从9月15日至今,这个烘干塔就没停过。”该公司负责人张永军已连续坚守了20多个日夜,眼带血丝。他身后,一辆辆满载受潮粮食的货车,正在有序卸货。这些粮食经过8小时烘干后,才能进行储存。
受阴雨天气影响,襄城县秋粮收获后晾晒问题凸显,粮食烘干需求急切。
粮食处理的第一道工序是筛去杂质,用80摄氏度左右的热风烘4个小时,达到半干状态,再进行4小时的“缓苏”冷却和深度干燥,最终将水分从30个点左右降至14个点,达到安全储存标准。
张永军的收购价在周边农户中有口皆碑:以30个水分点为标准,每斤潮粮0.73元。水分每降低一个点,每斤多加1.5分。“粮食的水分就是农户的收入,咱得把账算明白,不能让乡亲们吃亏。”张永军说。
当地农户最怕秋收连阴雨,玉米水分高,卖不上价,甚至可能发生霉变。2015年,张永军投资建起了这座烘干塔。如今,这里已成为周边9000亩农田粮食的集聚地,能帮助全乡近四分之一的农户解决晒粮难题。
张永军说,最脏最累的活往往出现在深夜。前几天凌晨,烘干塔堵了,“内部堵塞必须立即疏通,否则一塔20多吨粮食就可能焦煳报废。”他沿着狭窄的扶梯,爬上几十米高的塔顶,钻进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的烘干塔内,用铁锹一铲铲地将板结的玉米捅开。
“里面又热又闷,玉米灰呛得人喘不过气,人出来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张永军说。
同样,连日来襄城县库庄镇水坑陈村春秋合作社的2台大型粮食烘干机和10多辆卡车也在不停忙碌。合作社负责人李新柱介绍,2台机器日烘干能力可达1200吨,该合作社是承接襄城县及周边县市粮食烘干筛选业务的主要合作社。今年秋收,持续的降雨让“烘干保粮战”的形势格外严峻。
“当前待烘干的湿粮含水量在30%以上的有很多,造成烘干时间长、作业成本高、设备负荷压力巨大。”李新柱说,他们采取多次烘干法,降低湿粮水分,提高整体效率。
除了技术上的应对,春秋合作社也做出了暖心的承诺:为种植大户免费提供运输车辆,并承诺以每斤0.74元的价格收购同等品质的玉米。这些举措,与张永军“不能让乡亲们吃亏”的想法不谋而合,共同构筑起一道保障农户收益的防线。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