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正又一次吞噬全世界,但这次是通过“硬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08:08 1

摘要:2011年,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曾预言“软件正在吞噬世界”,当时他指的是,软件驱动型企业正在颠覆全球传统行业,互联网+无处不在。

2011年,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曾预言“软件正在吞噬世界”,当时他指的是,软件驱动型企业正在颠覆全球传统行业,互联网+无处不在。

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一论断依然成立,

不过,稍有不同的是——

这次软件的无尽“食欲”,吃掉的是硬件、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以及巨额的资本支出(Capex)。

亚马逊(AMZN)、谷歌(GOOGL)、微软(MSFT)、Meta(META)这些昔日的“软件之王”,如今正将巨额现金流砸向数据中心。

之前《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

《硅谷新策略:慢工出细活》。

文中说,硅谷从快节奏、颠覆性的“快速行动,打破常规”转向更审慎地专注于建设稳健基础设施。

没错,这些科技大厂们正在转型为基础设施巨头,类似工业时代的钢铁和铁路大亨。

而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是机遇,还是风险?

千亿美金的竞赛

资本支出(Capex),在过去意味着工厂、设备和土地。

但现在对于科技公司而言,这笔开销的流行是:数据中心——

那些支撑着云计算和AI模型的服务器、GPU(图形处理器)和网络设备。

回顾历史,科技公司的资本支出占其现金流的比例曾相对温和。

例如,在2010年代中期,这一数字大约在30-40%之间。

然而,自2022年底ChatGPT引爆生成式AI革命以来,为了训练和运行日益庞大的AI模型,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科技巨头疯狂买算力——

BofA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Q2,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玩家的资本支出与经营现金流的比率已飙升72%,创历史新高,达到疫情前的2倍。

全年来看,亚马逊预计2025年的资本支出将达到约1000亿至1180亿美元,大部分用于支持其云服务(AWS)的AI工作负载;微软计划在当前财年投入约800亿美元,并预计在2026财年将支出提升至1210亿美元;谷歌已将其2025年的资本支出预测从750亿美元上调至850亿美元;Meta同样预计2025年的资本支出高达720亿美元,并暗示2026年将继续增长……

这股总额近4000亿美元的资本洪流,相比2024年增长了64%,较2023年更是暴增168%。

巨大的投资背后,是科技巨头们对未来的共识:

AI是下一个时代的核心战场,

谁掌握了基础设施,谁就掌握了定义未来的权力。

当科技投资扛起

GDP增长大旗

微观层面的企业投资,正汇聚成宏观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在传统消费引擎显现疲态、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科技资本支出,特别是与AI相关的投资,已然成为美国经济的增长引擎。

根据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与AI相关的资本支出为美国GDP增长贡献了1.2个百分点,其贡献度甚至一度超过了作为传统经济支柱的消费!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更为激进,他们指出,

如果没有这股科技投资热潮,美国真实的GDP增长将趋近于零,是AI基础设施支出将经济从潜在的衰退边缘拉了回来。

哈佛肯尼迪学院的教授Jason Furman也指出,

如果不是得益于数据中心,

美国GDP增长率只有可怜的0.1%

当然,并非每一分钱的AI投资都会直接转化为美国本土的GDP。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向了进口技术产品,例如先进的半导体芯片,这在GDP核算中会被扣除。

尽管如此,其在美国国内创造的建筑、能源和高技能就业岗位,以及对整个供应链的拉动效应,依然不容小觑。

泡沫还是革命

面对如此迅猛且集中的资本投入,市场不可避免地分裂为两大阵营:

一方认为这是开启新一轮生产力革命的必要投资,

另一方则警告,这可能是历史上又一个被过度炒作的科技泡沫。

乐观派的理由很简单:

此轮投资浪潮与历史上的泡沫有着本质区别——

今天牌桌上的主角是全球最赚钱的一批公司。

它们主要依靠自身强大的现金流进行投资,财务基础稳固。

而且,这是有真实需求作为支撑的:每周有超过7亿用户与ChatGPT互动,十分之一的美国公司声称AI带来了效率提升,微软和Meta等公司已经在其财报中明确指出,AI是收入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更重要的是生产力整体的提升。

高盛等机构预测,AI最终将每年为美国GDP带来0.4个百分点的提振,长期来看甚至可能达到1.5%。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投资是为了迎接未来几十年的生产力爆发而铺设的基础设施,是必要且明智的“先行投资”。

但悲观派的声音与他们找到的信号,

也让人无法忽视:

首先是危险的财务比率——

当前高达60-70%的资本支出与经营现金流比率,与2000年电信泡沫和2014年能源泡沫顶峰时期的水平惊人地相似。如此高的资本密集度可能侵蚀自由现金流,损害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

此外还有回报的不确定性:

巨额投资能否带来相应的回报?这是最大的疑问。

如果AI的商业化进程缓慢,或者企业用户采纳不及预期,今天斥巨资建立的数据中心可能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最终导致大规模资产减记。

甚至有人质疑,科技巨头在“夸大”利润:

投资公司GQG Partners等机构甚至发出警告,认为科技巨头通过延长资产折旧周期等会计手段,可能“严重低估”了实际成本,导致当前财报上的利润被“大规模夸大”。一旦市场回归理性,重新评估折旧成本,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巨大冲击。

其实可以这样理解,

所有质疑的核心可以归结为:

英伟达会是下一个康宁吗?

从某个角度讲,英伟达目前在AI芯片领域近乎垄断的地位,像极了当年的康宁。

2000年初,是dotcom泡沫破裂前的狂热期。

华尔街流传的故事是:“信息高速公路”即将建成,在这场革命中,有一种材料被誉为新时代的“钢铁”——光纤。

而它的绝对王者,就是康宁公司(Corning)。

当时的投资逻辑简单清晰且极具诱惑力:

无论哪家电信公司(如日中天的WorldCom或Global Crossing)最终赢得这场“高速公路”的建设竞赛,都必须向康宁购买光纤玻璃。康宁拥有无可匹敌的技术专利和生产规模,是这场淘金热中无可争议的“卖铲人”。

于是,康宁的股价被迅速推上了神坛,市值一度超越千亿美元。它完美符合了一个伟大投资标的的所有特征:革命性技术、垄断性地位、以及一个关乎未来的性感故事。

然而,故事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

过度举债的电信公司轰然倒塌,所谓的“海量订单”瞬间化为乌有,光纤市场从极度繁荣跌入严重过剩的深渊。康宁的股价一泻千里,跌幅超过95%。

此后,它再也未能触及那个由梦想和泡沫吹出的顶点。

今天,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近乎垄断的地位(控制超过80%的市场份额),像极了当年的康宁。

几乎所有科技巨头都必须向它购买最核心的“武器”——GPU。

但如果下游的科技巨头们(即英伟达的客户)发现AI的商业化回报不及预期,被迫削减资本支出,那么对英伟达芯片的需求就会像当年对康宁光纤的需求一样,瞬间崩塌。

所谓“卖铲人”的商业模式,只有在淘金热持续时才有效。

中国的AI军备竞赛

其实,面对美国的科技领先和潜在的限制,中国的科技巨头和国家力量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AI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美国银行的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的AI资本支出将达到6000亿至7000亿元人民币(约合840亿至980亿美元)。

稍有不同的是,这场投资由政府和企业共同驱动:

首先是国家队引领,政府投资预计将占到总支出的4000亿元,用于建设新的AI数据中心。接下来是互联网巨头紧随:阿里巴巴在2025年2月宣布了一项为期三年的3800亿元投资计划,用于计算资源和AI基础设施;腾讯2025年第一季度的AI项目资本支出同比增长了91%,达到275亿元人民币;字节跳动计划在2025年投资高达220亿美元(约1600亿元人民币)用于技术,其中大部分将用于AI基础设施。

尽管中国的总投资额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但其增长速度与中国特殊的方式不容小觑。

这场中美之间的AI竞赛,已经从算法和模型的比拼,

扩展到了更基础、更关乎国运的基础设施层面。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由AI驱动的、史无前例的资本投资周期中。这股由科技巨头发起的、价值数千亿美元的浪潮,正在真实地重塑企业战略和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

它是马克·安德森“软件吞噬世界”论断的终极体现,是黄仁勋早就预言的“软件吞噬世界,AI吞噬软件”,也是一次对未来经济形态的集体豪赌。

当然,这场豪赌的结果远未揭晓。

它可能成功点燃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引擎,带来持续数十年的生产力提升和经济繁荣。也可能重蹈历史上无数次技术泡沫的覆辙,留下一堆价值不菲但无人问津的“数字基础设施”和一地鸡毛。

时间将是最终的裁判。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